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是重要的喜温性蔬菜作物,2012年我国大陆的黄瓜总产量已达4800万t,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冬春季栽培中,黄瓜生产经常受到低温灾害天气的影响,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因而,耐低温相关研究已成为黄瓜抗性研究的热点。在本研究中,首先系统比较了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15份黄瓜种质的芽期、苗期低温耐受性,探讨适合黄瓜种质资源低温耐受性鉴定评价的方法;以66份黄瓜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对芽期低温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不同类型的耐低温基因源,为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耐低温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低温耐受性差异大的两份材料为亲本,构建F2群体,利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开发的SSR和InDel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以苗期低温胁迫条件下F3株系表型值估算F2单株的低温耐受性相关指标值,进行苗期低温耐受性相关基因的QTL定位分析。为进一步深入挖掘黄瓜耐低温相关基因、优异种质创新及培育耐低温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在13℃和15℃(26℃为对照)黑暗条件下,对15份材料进行芽期低温胁迫,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度、鲜重和干重作为芽期低温受性的鉴定评价指标,以6项指标的平均隶属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更适合用于强耐冷材料的筛选,15℃可作为大量黄瓜种质芽期低温耐受性鉴定评价的适宜胁迫温度;以冷害指数和恢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利用6℃恒低温处理不同天数,对黄瓜两叶一心幼苗进行低温耐受性鉴定评价,结果显示,根据幼苗生长势不同,6℃适宜胁迫时间为3~5d。其中以冷害指数为评价指标的适宜胁迫时间为4~5d,以恢复指数为评价指标的最佳处理时间为3~4d。在15/5℃变温条件下对黄瓜一叶一心幼苗进行低温胁迫,以冷害指数为指标,适宜胁迫时间为13~15d,以恢复指数为指标,适宜胁迫时间为11~13d。2、以15℃为胁迫温度,对66份黄瓜核心种质进行芽期低温耐受性鉴定评价,结果显示,参试材料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胚根长度、相对鲜重、相对干重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23%、0~112%、0~70%、13~109%、0~100%、0~101%。表明大部分参试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低温条件的影响,发芽时间推迟,种子活力减弱,种芽生长量降低,少部分材料在15℃低温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利用6项指标的平均隶属度进行综合评价,共筛选出7份强耐冷材料。3、分别以JD32和QT193作为耐冷亲本和低温敏感亲本,构建F2遗传群体,从830余对SSR引物和134对InDel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6对,引物多态率为13.07%。利用分离条带相对清晰的75对分子标记(68对SSR标记和7对InDel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7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908.9cM,标记间平均距离12.28cM,不同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在2~25个之间,长度在21.2~190.3cM之间。4、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4个苗期低温耐受性相关的QTL位点,其中与冷害指数相关的3个QTL(qCT-3-1、qCT-3-2、qCT-3-3)均位于3号染色体,累计表型贡献率为14.4%。1个与恢复指数相关的QTL(qCT-7-1)位于7号染色体,表型贡献率为3.7%。另外,在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嫩瓜皮色相关的QTL位点5个,表型贡献率在14.9~82.4%之间,在6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与瓜刺密度相关的QTL位点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