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核素显像方法及牛磺酸干预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q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Diabetes)是重要的慢性非感染疾病之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10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志,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根据目前使用的具体诊断标准,全世界70岁以上人群中PAD的患病率可能高达20%。然而尽管PAD很普遍且后果严重,但它经常不被发现和治疗不足。很多PAD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不能有效识别。目前PAD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评价大血管的病变,在评估组织血液灌注的程度和范围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糖尿病早期。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有效检测下肢微循环的方法,筛查PAD的早期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PAD的发病率,预防靶器官的损害。目前,一些预防和治疗PAD的策略已经开始用于干预PAD早期及高危人群,包括戒烟、运动、减重等,以及调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尽管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药物可预防和治疗PAD,但患者的依从性差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阻碍了其在PAD患者中的应用。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索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干预以防止PAD的进展。牛磺酸是哺乳动物体内的条件必需氨基酸之一,体内合成有限,机体内牛磺酸的来源以摄取为主,主要从过膳食动物性食品如蛋、肉制品、海产品中补充。牛磺酸也可以自身合成,其主要通过半胱氨酸或甲硫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化而来。在机体能量代谢、抗氧化、内皮细胞功能、神经传导、控制钙稳态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已有研究发现牛磺酸可促进高血压患者血管舒张,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而牛磺酸对糖尿病患者是否能改善血管功能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尚不明确。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和聚集增加在糖尿病合并PAD时发挥重要的作用。血小板Ca2+内流增加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s,TRPCs)是一类细胞膜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中TRPC6被证实糖尿病时表达上调,并能通过三磷酸肌醇(Inositol-1,4,5-trisphosphate,IP3)途径调节血小板Ca2+内流,可能参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从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PAD、牛磺酸干预进行了的研究,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了糖尿病患者PAD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牛磺酸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通过抑制TRPC6介导血小板Ca2+内流改善血管病变的机制。材料、方法与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三部分,三部分的临床研究方案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志愿者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第一部分研究招募了88名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者、34名糖尿病患者和24名患有糖尿病合并PAD患者)并应用99mTc-MIBI显像评估下肢动脉血流灌注情况。第二部分入选200名2型糖尿病、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异常志愿者患者随机分配至牛磺酸组(100例)和安慰剂组(100例),分别给予牛磺酸颗粒或者安慰剂颗粒干预12周。观察牛磺酸干预对血管功能、血压及其他代谢指标的作用。第三部分以2型糖尿病患者43例及正常血糖志愿者45例,于牛磺酸和安慰剂干预的基线(0周)及干预结束(12周),分别采取受试对象的新鲜外周血提取血小板,明确牛磺酸干预对TRPC6介导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主要方法:1.糖尿病患者下肢肌肉微循环灌注的评估。使用图像分析设备,从99mTc-MIBI显像数据中建立序列图像和时间活动曲线。2.牛磺酸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应用水银血压计测量牛磺酸干预期间志愿者的诊室血压。3.牛磺酸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应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血压脉波检查装置,检测牛磺酸干预前、后志愿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4.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Ca2+的影响。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的新鲜外周血提取血小板,应用Fura-2 AM/Ca2+荧光探针技术及荧光比率仪测定血小板游离Ca2+的变化。5.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的新鲜外周血提取血小板蛋白,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技术检测TRPC6,SERCA2,SERCA3,STIM1和CaMKII等蛋白表达。6.高糖(25mmol/l)及硫氢化钠(NaHS)对血小板TRPC6、SERCA2、SERCA3、STIM1、CaMKII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人相比较,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最大99mTc-MIBI下肢微血管灌注计数显著降低,且的灌注高峰时间延长。2.下肢微血管灌注相关的Hill功能参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CTA结果有较强的一致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介入治疗后小腿肌肉微血管灌注参数明显改善。3.长期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显著升高,而安慰剂干预无此作用。4.长期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显著降低,而安慰剂干预无此作用。5.与基线血压相比较,长期牛磺酸干预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室血压,而安慰剂干预无此作用。6.基线血浆牛磺酸水平与血压、血管功能及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长期牛磺酸干预后血浆牛磺酸水平显著增高,且与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尿酸水平下降幅值有相关性。而安慰剂干预无相关性。7.将2型糖尿病患者按血糖值分为亚组(正常血糖组、糖调节异常组)分析,长期牛磺酸干预主要对正常血糖组和糖调节异常组的患者血压、血管功能及血尿酸的作用较显著,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牛磺酸的作用减弱。8.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TRPC6、SERCA2、SERCA3、STIM1和CaMKII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高糖能上调正常人血小板的TRPC6、SERCA2、SERCA3、STIM1和CaMKII蛋白表达,且高糖的这种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9.长期牛磺酸干预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TRPC6、STIM1、SERCA2、SERCA3和CaMKII的表达。硫氢化钠(NaHS)可抑制高糖上调血小板TRPC6、SERCA2、SERCA3、STIM1、CaMKII表达增加的作用。结论:1.99mTc-MIBI下肢动脉核素显像显示,糖尿病患者早期最大灌注速率下降,而峰值时间延长,提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供障碍。99mTc-MIBI下肢动脉核素显像与踝肱指数(ABI)和CT血管成像(CTA)评估的下肢病变程度相一致,能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介入术后的效果评估。2.长期牛磺酸干预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3.长期牛磺酸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长期牛磺酸干预能显著增加血浆牛磺酸和蛋氨酸水平。4.糖尿病患者高糖激活血小板TRPC6促进SOCE介导的血小板Ca2+内流增加,上调STIM1、SERCA2、SERCA3和CaMKII蛋白表达,促进血小板活化。长期牛磺酸干预可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TRPC6减少血小板的Ca2+浓度。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常见的肿瘤类型,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经过30多年的临床研究,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仍被推荐为治疗CRC的首选药物。虽然基于5-FU的化疗有利于结肠癌患者,但肿瘤耐药性的产生仍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化疗有效性的提高,影响患者预后。因此,为临床逆转化疗耐药,提高结肠癌对5-FU化
背景创伤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尤其是各种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创伤,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创伤发生后,因致伤机制多样、损伤能量高,患者伤情往往复杂而严重,休克、酸碱失衡、脏器系统功能损害等急性创伤后反应常常使患者病情严重度和危险性骤升。即使对于已经度过现场即刻死亡与极早期死亡的患者而言,机体也必将经历一系列剧烈的免疫炎症反应,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简称类鼻疽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短杆菌,所致疾病称为类鼻疽。类鼻疽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热带医学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澳大利亚北部、东南亚等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等地也是主要疫区,其临床表现为急性细菌性肺炎、弥漫性内脏脓肿和局部感染,伴随败血症时死亡率可高达40%。目前对于类鼻疽尚无特效药和有效疫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也是中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近10余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根治标准方案的普及,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生率在逐年下降,但我国仍是胃癌高发地区。虽然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已广泛用于临床,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不理想。胃癌的转移和耐药是临床常见且突出的问题,也是影响胃癌患者远期生存的重要原因。因胃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临床确诊时部分患者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客观上要求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发展能力、生态保护能力、文化建设能力、政治领导能力及群众组织能力。现阶段农村部分基层干部队伍还面临"经济基础不够优厚、环保理念不够强烈、文化根基不够优质、政治素养不够过硬、群众基础不够优良"等问题。直面问题,基于经济之维,要切实健全基层激励保障机制;基于生态之维,要努力打造"生态型"干部队伍;基于文化之维,要着力提
背景: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肿瘤,其恶性程度位于众多肿瘤中排名前列。目前外科手术依旧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大部分的胰腺癌被发现时处于晚期阶段,手术治疗效果欠佳,5年生存率不到9%。而其他各种治疗方法如放疗和化疗以及新兴治疗方法如靶向药物和细胞治疗对胰腺癌的作用均不尽人意。因此,分析胰腺癌的分子机制,并明确该肿瘤的新靶点可能为探索胰腺癌的治疗方法提供新道路。CD8+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关
微创通道下的MIS-TLIF手术在较长时间的观察随访中,可以获得与开放型TLIF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了患者由于手术入路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减缓椎旁肌退变。在获得诸多优势的同时,我们发现即使应用了更为微创的ZISTA通道技术,依旧无法减轻硬膜外纤维化粘连程度,与开放手术无显著性差异。为了探索这一脊柱外科难题,获得一种适用于微创管道化操作、合理设计、安全有效的防治硬膜外纤维化粘连的生物材料就显得
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通常经历凝血、炎症、增殖和重塑四个阶段。正常的创面愈合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有序地调节修复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等;同时维持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降解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完成创面愈合。然而,某些因素可导致创面经久不愈或过度愈合而形成瘢痕,属于临床治疗中棘手的问题。炎症反应对创面愈合的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面炎
骨折是个沉重社会负担,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相关的骨折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促进骨修复,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减轻相关并发症和社会负担变得尤为重要。促进骨修复的临床方向是确定骨修复受损的可能原因,以及找到可用于加速愈合过程的方法。在手术环境中进行局部植入和自体骨移植效果已经证明有效,但呈现一些并发症限制了应用。刺激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和微循环能够帮助新骨形成,使用钙制剂和维生素D可
研究背景及目的:创面再上皮化包括表皮细胞迁移、增殖与分化。其中,表皮迁移是再上皮化的限速步骤,也是创面慢性不愈的关键环节,一直是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的焦点和热点。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下调CD9促进表皮迁移,而CD9基因敲除小鼠中创面修复延迟,提示CD9在创面愈合中起关键作用。CD9是一类高度保守、完整的跨膜蛋白,由两个胞外域套环和较短的胞内末端以及四个跨膜结构域组成,对细胞迁移、运动和粘附均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