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可靠叙述”的审美构建作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了“不可靠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概念,并且提出不可靠叙述者的判定要依靠于读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共谋。然而由于布斯对于作者能力的过分相信,他将判定不可靠叙述者的绝大部分权力都交到了作者的手上,认为隐含作者的规范即是区分叙述者可靠与否的标准。本文细致地分析了隐含作者的内涵以及隐含作者能力的局限,重新修正了布斯对于不可靠叙述者所下的定义。   在布斯之后,以费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理论家则认为区分不可靠叙述者的关键是在于读者的论理取位。笔者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实例,阐明了过度夸大读者能动作用所将引发的误读。   通过对多篇典型性的含有不可靠叙述者的文本的分析,本文欲要说明:不可靠叙述者的评判标准既不完全在于隐含作者,也不完全在于读者,而是在于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共鸣。这样可以为不可靠叙述者的判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及更为详细的判断流程。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分析了不可靠叙述在文本中的审美构建作用。这个问题主要分为三点:(1)不可靠叙述手段的运用能够使作者以客观真实的笔触展现历史下的不同人生,对文本进行多视角的表现。(2)不可靠叙述比直接议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3)不可靠叙述所照成的含混本身的美感。  
其他文献
库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被视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其《五号屠场》、《猫的摇篮》、《囚鸟》、《冠军早
“意象”作为凝结文化、会聚情志的载体,自其滥觞、扬波涵养了文化的内涵、包容着情志的书写,“文化意象”更跨越辞章之美,涵咏文化大义,吟唱文化心理;“阳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