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感知觉评估系统研究屈光不正者角膜接触镜佩戴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 ——屈光不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视感知觉评估系统应用于屈光不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利用视感知觉评估系统探讨双眼不同等效球镜差值的近视性屈光不正者佩戴角膜接触镜和框架眼镜后的双眼视觉功能情况。方法:此部分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分析了 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门诊的屈光不正患者266例,其中长期佩戴框架眼镜者与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者各133名。测量患者的睫状肌麻痹下的屈光度、双眼视觉功能(立体视功能、双眼抑制)情况。并按照屈光矫正方式的不同,将规律佩戴角膜接触镜半年及以上的患者划分为组A,将规律佩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半年及以上的患者划分为组B;再根据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值(ΔSER)大小,将A、B两组患者分为组1(ΔSER小于等于0.25 D),组2(ΔSER大于0.25 D,且小于等于1.00 D),组3(ΔSER大于1.00 D)。对比各组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不同视标大小(像素)下的双眼抑制情况,并分析等效球镜差值大小及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同光学矫正方式的近视性屈光不正者,立体视功能在各ΔSER组中无差异(P1=0.782,P2=0.611,P3=0.423)。在组A中,立体视功能与双眼等效球镜差值的变化没有相关性(P=0.272);但在组B中,立体视功能与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呈现负相关性(P=0.037,Rs=-0.181)。组A屈光不正者,在水平、垂直条栅各像素下,双眼抑制情况与ΔSER大小均无相关性(P>0.05);在组B中,在水平条栅50像素(H50)、垂直条栅50像素(V50)时,患者双眼抑制状态异常与ΔSER大小呈正相关性(Ph50=0.022,Rs=0.198;Pv50=0.026,Rs=0.193)。组A屈光不正者,双眼抑制状态正常者中,立体视功能正常的人群占比为67.1%,较双眼抑制状态异常者中立体视功能正常人群的比例33.3%,明显更高(P=0.000)。结论:在使用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的人群中,立体视功能异常及双眼抑制状态异常的发生率随着双眼屈光度差值的增加而升高,且立体视功能异常的屈光不正者双眼抑制状态异常的发生率也更高。在佩戴角膜接触镜进行屈光矫正的患者中无此差异。角膜接触镜或许有助于减少屈光参差者立体视功能异常及双眼抑制状态异常的发生。第二部分视感知觉评估系统应用于屈光参差者角膜接触镜佩戴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的研究目的:使用视感知觉评估系统,研究角膜接触镜的应用对屈光参差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此部分为前瞻性研究,纳入了 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门诊初次接受屈光矫正的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大于0.25 D)患者共60例。矫正前测量患者睫状肌麻痹下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双眼视觉功能(立体视功能、双眼抑制状态、知觉眼位、注视稳定性),予以角膜接触镜(组a)/框架眼镜(组b)进行屈光矫正,1年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戴镜1年后,组a患者屈光矫正后立体视功能较戴镜前有所改善(P=0.039,正常率由57%上升至80%),组b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571)。戴镜前后a、b两组屈光参差者在水平条栅50像素时,双眼抑制状态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a=0.569,Pb=1);在垂直条栅50像素时,双眼抑制状态的变化亦无统计学意义(Pa=0.550,Pb=0.637)。屈光矫正前后组a患者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中位数偏移量由3像素减小至1像素。然而佩戴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的组b患者,垂直知觉眼位偏移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617)。a、b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注视稳定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a=0.569,Pb=0.356)。结论:相比于佩戴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佩戴角膜接触镜能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立体视功能,减小垂直知觉眼位偏移量,对于双眼抑制状态及注视稳定性未发现改善作用。提示我们,单纯光学矫正无法彻底改善屈光参差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需要予以更具针对性的视知觉训练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存在着多种假说,然而当前的许多靶向Aβ或tau的治疗AD的临床试验却多以失败告终,这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靶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应对应激时,往干细胞命运方向转变的一种表现。而Aβ在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同时,是否也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干性的调控,使其出现和神经干细胞共有的表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bHLH相关转录因子和细胞周期在细胞生长和
第一部分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HCM患者共180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非房颤组(141例)和房颤组(39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病例数据进行
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以大脑生长早期改变为特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治疗干预,ASD患者可能存在代偿性的神经功能活动。而目前大部分研究所观察到的结果可能大多混杂了代偿后的改变。并且ASD的大脑改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经深圳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采用3.0T西门子Skyra扫描仪进行MRI数
研究背景: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顺铂耐药和晚期转移往往是导致鼻咽癌治疗失败的关键原因。泛素特异性蛋白酶9X(ubiquitin-specificpeptidase9X-linked,USP9X)的高表达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进展、凋亡和转移。然而,USP9X异常表达与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关系尚不清楚。β-catenin在Wnt信号通路中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调控着癌症进展
研究背景:开放性眼外伤是指眼球壁全层连续性遭到破坏,是我国单眼致盲眼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的开放性眼外伤常累及多个眼内组织,复合性损伤往往治疗棘手、预后较差。开放性眼外伤的治疗对获得良好的解剖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合并视网膜脱离更是影响开放性眼外伤诊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玻璃体切割手术已成为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开放性眼外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手术时机的选择存在大量争议。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其他学者相关研究
目的:总结接受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围术期和远期临床结果,并对比生物瓣及机械瓣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99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三尖瓣置换的患者资料,根据植入瓣膜的不同,分为机械瓣组和生物瓣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分析,比较分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情况、术后转归以及远期临床结果。结果:共有608例三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01例(33.1%
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具有区域性分布以及种族聚集性特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好发于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南方。NPC以低分化或未分化鳞状细胞癌为主,恶性程度较高,对放疗高度敏感。早期即可出现颈部的淋巴结转移,且位置隐蔽,早期不易发现,往往到中晚期才发现病情。确诊时,中晚期病人约70%-80%,导致NPC患者多数预后不良。目
研究目的:探究新确诊癌症患者群体的抑郁、焦虑及失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病房及门诊诊治的新确诊癌症患者571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患者年龄范围在21~88岁,平均(47.5±11.4)岁,其中男性52例(占9.1%),女性519例(占90.9%)。收集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社会心理学资料,通过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
目的为了探讨俯卧分腿位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可行性及优缺点,将其与传统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患者共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行俯卧分腿位患者100例,将患者麻醉后摆俯卧位,先行患侧输尿管导管置入,而后建立经皮肾碎石通道,使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将结石击碎。对照组行传统俯卧位患者100例,患者
研究背景尿酸是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因素,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尿酸是肾脏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预测新发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指标。尿酸性肾病炎症损伤机制主要是游离尿酸及尿酸结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炎症信号通路,引起肾脏组织局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启动炎性反应介导肾间质炎症,甚至导致肾脏纤维化,发展为慢性肾脏病。在尿酸性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TGF-β/SMAD通路、p38MAPK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