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现阶段,我国农村学校占很大比例,广大农村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而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经常进行合理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获得健康的身体,还会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济宁地区的邹城市田黄中学、曲阜市陵城中学、泅水县高峪中学、梁山县韩岗镇三中、微山县付村镇一中共5所农村初中学校发放调查阅卷。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问有关领导,体育教师、家长、学生.对该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培养对策。初步结果如下:1、济宁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浓厚,认知程度较高,能自主地参与锻炼,但比率较低。学生对于个人身心健康等有一定的评判能力,但不全面、不科学。2、济宁地区农村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参与较少。除了体育课、课间操,其他时间锻炼次数较少。学生在体育锻炼意识和参与锻炼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3、济宁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明确:主要是强身健体、促进心身发展。但锻炼意志力不强,自我锻炼能力较差。4、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学习紧张,没有锻炼时间。同时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受场地、器材、体育教师与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5、济宁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对策:以行为学、体育锻炼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指导,构建“学校一个人一家庭”一体化系统模式。从多层面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