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古词在内容上是作者登临古迹,览古物而抒发的一种人生感慨,展现对现实的关怀或人生的思索,在时空上是两重性,是交错时空,在抒情方式上是曲折式,托古喻今式的,达到批评朝政“殷鉴”目的或展示自己的人生关怀,达到表达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目的。这使得它与咏史等其它题材的词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它为宋词带来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跳出《花间》范式的窠臼。
在宋代由于时代环境的改变和审美观念的更新、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影响、慢词音乐载体的提供、时代风云的激荡和文人忧患意识的加强促使怀古词作兴盛。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了文人的认识观念,为怀古题材的引入扫除了认识的障碍。慢词这种载体在宋代兴盛,为怀古词的更好的抒情、叙事、议论提供了可能。社会的急剧变化改变文人的生活方式,激起宋代文人本身固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思考人生、关注社会,以史为鉴,这促使怀古词作兴盛。宋代怀古词在三个时期较为集中,分别为仁宗至哲宗朝,高宗至宁宗开禧三年,南宋理宗端平朝以后,将它命名为初创期、兴盛期和延续期。
在不同时期原因不同导致风格或悲壮,或旷达,或凄凉,怀古词在内容上既有对自己个人人生的关怀,也有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在初创期由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文人主要体现的是旷达自适人生的追求,但也有强调士大夫的人生责任。兴盛期主要是时代风云的激荡,文人们通过缅怀英雄表达对抗战的讴歌。隐士情怀在此期相对较少,词作在此期更体现对隐士功成名就的赞叹。延续期词作表达的是生命不能自由的一种哀叹,社会朝政腐败,新王朝将他们抛入政治边缘,他们被迫无奈在往哲先贤里寻求生存的依据,怀古词在此期更充满着一种人生的宿命。
歌咏地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改变,有英雄遗迹,有隐士遗迹,有边疆抗战遗迹,也有歌舞娱悦之地。但这些歌咏地的改变也与当时文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生关注是紧密相关联的,当文人追求自适人生时,歌咏地也就是隐士遗迹,当文人强调“殷鉴”功能时,承载着兴衰内蕴之地肯定走入怀古词中,在抗战复国之时,边疆战场也就成了关注的对象,英雄事迹成为歌咏的对象。风格和歌咏地的改变也呈现出连续性,在间隔期怀古词作也是这三个阶段的延续,只是规模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