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评价针刺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病房、中国医学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病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乳腺中心进行患者入组。经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乳腺癌、肺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入针刺治疗组(32例)和假穴浅刺组(32例);所有患者接受含有顺铂、紫杉类、蒽环类(其中任意一种)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化疗期间以恩丹西酮作为基础止吐方案。针刺治疗组采用“老十针”进行治疗,其中足三里接受电针刺激,余穴每隔10分钟行手法刺激;假穴浅刺组采用邻近腧穴部位的非传统经络穴位点作为针刺部位进行浅刺,不施手法,不求得气。两组均于化疗给药前10min、化疗后6h、化疗第2-5天各治疗1次。治疗期5天,随访期16天。主要疗效指标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药物毒副作用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4.03, CTCAE4.03)恶心呕吐部分;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症状评分量表、简明营养评分量表(Short Nutrition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NAQ),体力状况评分(Zubrod-ECOG-WHO,ECOG);安全性评价包括一般安全性评价(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针刺安全性评价(晕针、感染、出血、血肿、折针、其他损伤)。恶心呕吐情况在基线、化疗周期第1-3、7、10、14、21天进行评价,共8次;中医症状评分量表、ECOG、SNAQ在基线、化疗周期第3、7、14、21天进行评价,共5次。一般安全性评价在基线、化疗周期第14、21天进行评价,共3次;针刺安全性在每次治疗后进行同期评价。观察给药后恶心呕吐出现的时间和程度、频次、持续时间。完全控制率:分别以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病例的百分数表示。有效率:分别以无恶心+轻微恶心、不影响进食,呕吐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例的百分数表示。结果:化疗开始后前3天“老十针”联合恩丹西酮对恶心症状的完全控制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35.8%与19.9%,P=0.048);呕吐症状方面,化疗开始后前3天穴位治疗组的完全控制率显著优于假穴浅刺组(69.1%与44.4%,P=0.001),两组化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无针刺相关不良反应发生。亚组分析中,采用蒽环或顺铂类化疗方案患者在化疗开始后前3天,穴位治疗组与假穴浅刺组恶心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37.04%和15.79%(P=0.011),对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72.22%和54.76%(P=0.028);治疗组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十针”联合恩丹西酮与假穴浅刺组相比可明显改善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提高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