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p880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临界CO2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加工技术,近年来已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针对羊毛和牦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工艺及其染色后纤维性能变化展开探索,为突破超临界CO2染色技术在羊毛和牦牛绒纤维染色工艺上的困难奠定一定的基础。选用活性分散大红G染料对羊毛纤维进行超临界CO2染色,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纤维染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改性工艺为:染色温度110~120℃,染色时间70~90 min,染色压强24~26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后的羊毛纤维短绒率低于30%,断裂强力的减少低于20%,色牢度可达4~5级,匀染性达到5级。选用活性分散蓝R染料在超临界CO2中对牦牛绒纤维进行染色,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纤维染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改性工艺为:染色温度100~110℃,染色时间60~80 min,染色压强23~25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后的牦牛绒纤维短绒率低于35%,断裂强力的减少低于25%,色牢度和匀染性均高于4级。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WAX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TG-DTG)等仪器和方法,探讨了在超临界CO2染色前后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表明,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和牦牛绒纤维的鳞片被刻蚀脱落,有助于提高纤维的染色性能。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显示,经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和牦牛绒纤维结晶度有所提高,非晶区和准晶相结晶缺陷区扩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经超临界CO2染色后,活性分散染料可以结合到牦牛绒和羊毛纤维上,但同时会导致纤维大分子链段间及其官能团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热重分析(TG-DTG)表明,经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纤维和牦牛绒纤维的耐热分解稳定性有所改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的结果显示,降低染色温度和释压速率可以有效的减少纤维受到的损伤。本文结合实验室现有染色设备特点,优化设计超临界CO2染色加热系统,将换热器放到染色加热循环中,在满足染色温度的需要同时保证染色釜中的纤维不受过高温度的影响。在操作中要平稳缓慢升压和降压,避免超临界CO2流体快速冲击纤维,解决了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超临界CO2中染色时的纤维损伤问题。
其他文献
纤维素酶预处理制备微纤化纤维素(MFC)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设备要求相对简单、经济环保等优势。然而,纤维素酶组分特性不同,其吸附特性会有差异,从而影响酶预处理效率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比容量(1675 m A h g-1)高、毒性低、硫储量丰富等优点,是下一代储能系统的理想选择之一。然而,锂硫电池自身特性所导致的问题,诸如,反应物与产物导电性差,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的自动化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厂家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用各种自动化设备。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未能保持平整一致,发生了变形或者偏
目的探讨TGF-β1/Smad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叶转化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体外组织学和细胞学实验基础上,探讨上皮间叶转化(EMT)相关标志物和TGF-β1
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咸菜腌制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大量高盐废水给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研究提出海洋厌氧氨氧化耦合硫自养短程反硝化(ASAD)工艺处理
近年来随着精密制造产业的迅速发展,精密运动平台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除了经典的利用电磁感应效应的驱动器外,还涌现出了利用压电效应、磁致伸缩效应、形状记忆效应的新型驱
长久以来,船舶航运领域一直是高能耗的行业,随着能源紧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的日益加剧,节能减排成为了行业内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船舶水动力节能装置得益于其本身
硅烷偶联剂同时具有亲水端和疏水端,故两种不同的材料可以由第三种中间材料-偶联剂结合在一起。通过硅烷偶联剂同时对SiO2和天然鳞片石墨进行表面改性,不仅能有效增强SiO2和
网络优化为一个可以增强整个的网络品质以及保证网络资源能有效使用的过程,进行网络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保以及增强网络品质,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以及增加了使用者的满意
大气等离子体加工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确定性加工方法,能以较高的精度实现精密光学元件的无损加工。然而,目前其去除稳定性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加工精度的进一步提高。针对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