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素质水平为根本宗旨,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而公民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公民、公民素质、公民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公民素质教育的意义、内容与途径。开展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与提高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文明的社会风尚;有利于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本文从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等三方面具体论述了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意识是先导,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国家与民族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自由与法制意识、道德与文明意识等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公民知识是公民素质的基础,本文从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及文化知识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具体内容。公民能力是体现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等公民能力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公民素质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实现。本文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公民素质教育的途径。具体而言,从家庭层面出发,开展公民意识的启蒙教育、创设良好家庭氛围以及发挥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层面上,构建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公民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建立师资队伍等方面是实现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从社会层面来看,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与引导作用、优化整体环境以及建立公民素质教育基地是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只有这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统一,公民素质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公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