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小板浓缩物富含生长因子、白细胞和细胞因子,在软组织愈合和骨组织再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浓缩物在再生牙医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成功。然而,关于引导骨再生(GBR)中使用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PRF)和浓缩生长因子(CGF)的效果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因此,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影像学上评估i-PRF和CGF联合去蛋白牛骨(DBBM)和可吸收胶原膜在GBR治疗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并同时种植的效果。
材料与方法:2015年至2018年期间,共有38名(38)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在47个种植体位点进行了GBR并同期种植(i-PRF+CGF n=24;CGF n=10;对照组n=13)。根据使用的植骨材料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第1组:i-PRF+CGF+DBBM,Bio-Oss? +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第二组:CGF + Bio-Oss?+Bio-Gide?;对照组:Bio-Oss? +Bio-Gide?。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分别对术前(T0)、术后即刻(T1)以及术后6个月(T2)的唇部水平和垂直骨增量进行影像学评估。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检验分析唇骨量的差异。
结果:经过6个月的愈合,所有患者的均获得了良好的唇侧水平和垂直骨量。i-PRF+CGF组的平均水平骨增量(2.66 ± 1.11 mm)高于CGF组(1.83 ± 1.64 mm)和对照组(2.12 ± 1.43 mm)。然而,以上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61)。i-PRF+CGF组和对照组的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35%和14.91%)高于CGF组(9.36%),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15)。i-PRF+CGF组(6.05±1.99 mm)和CGF组(6.35±2.54 mm)的垂直骨增量均大于对照组(4.33±0.93 mm)。同样,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然而,i-PRF+CGF组(7.23 ± 2.22 mm)和CGF组(7.84 ± 2.66 mm)的初始骨缺损高度(DH_BL)较对照组(5.89 ± 2.10 mm)高,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i-PRF+CGF组的垂直骨增加比率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38)。各组间水平骨增加比率无统计学差异。唇侧垂直骨增量与初始骨缺损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在目前研究的范围内,在引导骨再生中使用i-PRF和CGF联合微粒骨移植(DBBM)和可吸收胶原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水平骨获得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i-PRF+CGF组的垂直骨增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影像学方面来讲,加入i-PRF和CGF似乎在垂直骨增量方面起到了额外的作用。为了证实该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控制良好的、长期随访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2015年至2018年期间,共有38名(38)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在47个种植体位点进行了GBR并同期种植(i-PRF+CGF n=24;CGF n=10;对照组n=13)。根据使用的植骨材料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第1组:i-PRF+CGF+DBBM,Bio-Oss? +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第二组:CGF + Bio-Oss?+Bio-Gide?;对照组:Bio-Oss? +Bio-Gide?。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分别对术前(T0)、术后即刻(T1)以及术后6个月(T2)的唇部水平和垂直骨增量进行影像学评估。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检验分析唇骨量的差异。
结果:经过6个月的愈合,所有患者的均获得了良好的唇侧水平和垂直骨量。i-PRF+CGF组的平均水平骨增量(2.66 ± 1.11 mm)高于CGF组(1.83 ± 1.64 mm)和对照组(2.12 ± 1.43 mm)。然而,以上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61)。i-PRF+CGF组和对照组的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35%和14.91%)高于CGF组(9.36%),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15)。i-PRF+CGF组(6.05±1.99 mm)和CGF组(6.35±2.54 mm)的垂直骨增量均大于对照组(4.33±0.93 mm)。同样,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然而,i-PRF+CGF组(7.23 ± 2.22 mm)和CGF组(7.84 ± 2.66 mm)的初始骨缺损高度(DH_BL)较对照组(5.89 ± 2.10 mm)高,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i-PRF+CGF组的垂直骨增加比率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38)。各组间水平骨增加比率无统计学差异。唇侧垂直骨增量与初始骨缺损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在目前研究的范围内,在引导骨再生中使用i-PRF和CGF联合微粒骨移植(DBBM)和可吸收胶原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水平骨获得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i-PRF+CGF组的垂直骨增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影像学方面来讲,加入i-PRF和CGF似乎在垂直骨增量方面起到了额外的作用。为了证实该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控制良好的、长期随访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