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拟在川秦皮的道地产区,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对白蜡树的不同部位、不同树龄、不同生长周期的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动态变化研究,为四川省白蜡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秦皮GAP规范化种植及秦皮香豆素的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本课题首次对不同部位总香豆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花期~果期总香豆素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一年生枝皮>二年生枝皮>干皮>叶>当年生枝条>一年生枝条>二年生枝条。白蜡树叶和当年生枝条的总香豆素在花期~果期含量较高,可开展综合利用。
本课题首次对不同树龄总香豆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干皮总香豆素含量随树龄的增加逐渐下降;15年生白蜡树产生粗皮,未去粗皮的干皮总香豆素含量低于去粗皮的干皮。一年生枝皮、二年生枝皮、叶、当年生枝条、一年生枝条、二年生枝条,3年生~12年生之间,没有明显变化,总香豆素含量与树龄无关;15年生白蜡树,六个部位的总香豆素含量都急剧下降,可能与白蜡树老化有关。建议白蜡树的最佳采收年龄在3~12年。
本课题首次考察了不同生长周期对总香豆素的影响,3年生白蜡树七个部位总香豆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均为:花期>果期>叶黄期>休眠期(休眠期未采集到叶的样品)。花期、果期的总香豆素含量接近,均高于叶黄期与休眠期,故川秦皮的采收宜在4月(花期)、9月(果期)。初步认为,在同一树龄的四个生长周期内,总香豆素的含量与韧皮部的活动周期和强度密切相关。
本课题首次对不同生长周期四种香豆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香豆素类成分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苷元的含量很少;花期~叶黄期,呈现苷类成分下降,苷元上升的趋势,休眠期四种香豆素类成分急剧下降。初步推断出香豆素类成分在白蜡树体内产生及转运机制:韧皮部可能只产生香豆素苷(秦皮甲素、秦皮苷),同时在植物体内苷转化成苷元(秦皮乙素、秦皮素);韧皮部产生香豆素苷,然后输送到其他组织器官,如木质部、叶等。
建议对秦皮的含量测定选择测定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含量的同时,还需要测定具有一定专属性的秦皮素、秦皮苷的含量,用这四种成分共同标定秦皮药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