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单胞菌LZ-4同时还原硝酸盐和六价铬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en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硝酸盐与铬作为两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工业废水中广泛存在,这两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均有毒害作用,对环境破坏巨大。利用微生物同时将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将六价铬(Cr(Ⅵ))还原为三价铬(Cr(III))的处理技术是一种前景广泛且低成本的环境友好技术。本论文对实验室前期分离的一株假单胞菌LZ-4进行了同时铬还原和反硝化机理和应用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菌株LZ-4能进行有效的反硝化作用,可利用琥珀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和葡萄糖作为碳源,最适C/N为10,初始pH范围为6.0-8.0,能够处理浓度高达1000mg/L NO3--N。菌株LZ-4能同时还原10 mg/L Cr(Ⅵ)和500 mg/L NO3--N或是同时还原20mg/L Cr(Ⅵ)和200 mg/L NO3--N,共同处理率高于80%。(2)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Z-4中存在反硝化与Cr(Ⅵ)还原相关基因,RT-PCR实验结果显示10 mg/L Cr(Ⅵ)能促进反硝化相关基因nirK(67倍)、norB(152倍)和nos Z(207.5倍)的表达。同时,硝酸盐和Cr(Ⅵ)也能相互促进Cr(Ⅵ)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这种促进现象有利于降低Cr(Ⅵ)对反硝化作用的抑制程度。通过基因组推测的电子转移机理显示,反硝化过程在厌氧条件下与Cr(Ⅵ)还原过程存在直接的电子竞争而形成相互抑制,而在好氧条件下不存在直接的电子竞争。因此,菌株LZ-4在好氧条件下也能够同时还原硝酸盐和Cr(Ⅵ)。(3)在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中,经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的LZ-4菌株能持续46天去除95%的500 mg/L NO3--N,80%的10 mg/L Cr(Ⅵ)和96%的5000 mg/L COD。通过固定化LZ-4菌结合活性污泥处理含Cr(Ⅵ)和硝酸盐废水的实验发现,加入固定化LZ-4菌的污泥对200 mg/L NO3--N和30 mg/L Cr(Ⅵ)的消除率一直保持在100%左右。固定化LZ-4菌使污泥对Cr(Ⅵ)消除的浓度从10mg/L提高到了30mg/L,而加入游离LZ-4菌对污泥的性能影响不明显。同时相比于对照组,固定化LZ-4菌使污泥的生物质浓度提高了50%左右,沉降比(SV)增加了1-2倍。而加入游离LZ-4菌降低了污泥的SV和污泥的絮凝性。(4)直接加入游离细胞不能使菌株LZ-4定植到活性污泥中,通过固定化作用可实现菌株LZ-4在污泥中的成功定植。16SrRNA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培养基质是影响污泥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含铬含氮废水中培养35d后,污泥群落的多样性下降。在污泥强化过程中,游离菌组对污泥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影响。固定化的LZ-4菌增加了污泥群落的多样性,在纲水平上明显改变了污泥群落结构,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丰富度分别增加了14.264%和12.271%,而β-变形菌纲和Saprospirae丰度分别降低了26.497%和7.249%。
其他文献
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简称SND)作为新型脱氮工艺,具有能耗低、占地少与节省费用等优点,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新型脱氮工艺研究的一大
摘? 要 : 分析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创新、加强人才的培养以及扩大发展空间相关基础上 , 阐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发展的解决对策。
传统能源的储量日益减少,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各国的重要任务。生物法厌氧发酵制氢、制甲烷这一可持续化生产道路备受瞩目。如果将此方法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CO2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碳资源”,因此发展高效、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CO2捕集技术势在必行。相比于传统的CO2分离方法,膜技术以其
研究了用HBL110从高浓度硫酸钴溶液中溶剂萃取镍,考察了有机相配比、有机相皂化率、料液初始pH、相比、温度及萃取时间对镍萃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n(A)∶n(HB
自然环境中微藻和细菌多是共生的,藻菌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和环境修复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以往的研究表明藻菌共生体对溶液中的砷(As)有较强的去除能力,但是关于共生细菌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探索更 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建设,
期刊
<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机系统中,“机”的可靠性不断增加,使“人”成为最不可靠的因素。因此,在飞行事故的统计中,人的因素逐年增加,甚至占所有原因的60%~80%。所以,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