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大量含酞酸酯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湖泊;环境中(大气、固体废物、颗粒物等)的酞酸酯,通过降雨、沉降,地表径流等的方式,迁移转化进入到湖泊。酞酸酯的生物可降解性比较差,在生物体和环境中不断积累和富集,从而长久存在于沉积物和水中,对水生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武汉是全国湖泊最多的城市,随着塑料行业的发展和增塑剂的大量使用,酞酸酯污染越来越广受人们关注,但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不能反映酞酸酯的污染水平。因此,检测大东湖水系中的酞酸酯非常有意义。
本论文采用固相萃取和索氏提取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结合混合外标法定量,气相色谱一质谱检测分析了大东湖水系中14个湖泊6种酞酸酯的含量,研究了它们的分布特征,评价了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水样和沉积物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5.89~122.54%和71.92-119.02%,方法检测限为0.03-0.13ng/L,基本符合美国环保局(USEPA)的分析要求。
2)酞酸酯在所有点均被检测到,增塑剂中使用量最多的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含量远远高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的含量,这与它们的使用量紧密相关。部分湖泊的DBP和DEHP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2-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中规定的0.003mg/L和0.008mg/L,表明大东湖水系中DEHP和DBP的污染比较严重。
3)大东湖水系各个湖泊的垂直分布显示,水样中的酞酸酯含量最低,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酞酸酯远远大于水中的含量,这与酞酸酯本身的疏水性有关。
4)与其它地区的酞酸酯比较,大东湖水系中水样的酞酸酯属于中等污染水平,而沉积物中的酞酸酯属于稍偏高的污染水平。
5)以绿藻、大型溢、丰年虫、虹鳟、呆头鲦、斑马鱼胚胎、蓝鳃太阳鱼、蠓虫为受体,对酞酸酯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DMP、DEP、BBP、DNOP的生态风险表征系数Q值均小于0.001,无生态风险。而DBP和DEHP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的生态风险,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