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及城镇化发展迅速,而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速率远远低于城市。乡村作为我国最基础的群众自治性组织,拥有全国绝大多数的耕地面积,土地占有面积也远超城市面积,因而农村的发展状况的好坏,对全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生产等水平的提升。因此相继出台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战胜利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施政范围更广、覆盖人群更全面的乡村振兴战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基础放在全国的整体环境中较为薄弱,因此,做好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可以为吉林省农业农村农民事业稳健发展,提供了恰当的过渡条件,从而对推动吉林省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做好了铺垫。本文以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状为研究对象,客观分析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四个问题,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针对目标人群不同的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目标不同的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前后经济政策不同带来的压力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群体间的需求难以同时兼顾问题。笔者通过问题导向的原则,分析归纳出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对各地市州的GDP对比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强弱是影响该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直接的原因。总起来说,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核心是经济的问题。笔者通过调阅吉林省各市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省内各地市州、县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很明显的显现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脱贫攻坚巩固成果的工作就相对开展的顺利全面,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就会越顺利,相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自身的硬实力仅能维持以往脱贫攻坚时的工作内容,无法大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向纵深发展,因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就会相应的迟缓。二是地理位置与地区环境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间接原因。通过对比国家级、省级贫困村等与吉林省各地区的区域位置对比,笔者发现省内边远地区比中心地域的贫困占比较高,北部比东部贫困占比高,通过分析得知,高贫困率的发生与地容地貌、地理位置、地区环境有相应的关系,地容地质贫瘠、地理位置偏远、地区环境恶劣,贫困发生率就相对高。同样属于偏远地区,交通便利,贫困发生率就相对较低。进而分析得出白城是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压力最大的地市,其次为延边、白山。针对吉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结合“五位一体”的原则与各地区的现实实际,总结出三条主要对策,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献计献策。一是要完善全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及拓展的长效机制。各地区应继续保持全省在脱贫攻坚时期帮扶政策、资金投入的持续性稳定性,确保脱贫户不再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困扰。各地区应做好预防脱贫人口二次返贫的动态监测,完善各地区的扶贫项目构架及资金管理。对搬迁脱贫地区应持续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要做好重点边境村的就地产值提升帮扶。二是要做好全省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方面的重点工作。应继续“一村一品”品牌的打造,发展并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全省覆盖并提升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职能,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三是要强化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全省各地区应引导做好当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的政策衔接,加大金融为乡村振兴的扶持力度。同时应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社会力量帮扶衔接。形成人才带头,全社会共同融入的氛围。在政府职能方面各地区应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导体制、考核机制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