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和新的使命。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站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上,需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不断提升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能力,在自觉践行使命担当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思想价值观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和新的使命。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站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上,需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不断提升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能力,在自觉践行使命担当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既为使命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使命感教育提供了必要性。因此,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中国梦蕴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等五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主要包含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使命、以实现国家富强为核心的国家使命、以实现民族振兴为核心的民族使命、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核心的社会使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世界使命、以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为核心的个人使命。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是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起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掌握“中国梦”,在情感上认同“中国梦”,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中国梦”。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内容在宏观层面以中国梦为核心的国家民族使命教育,在微观层面以中国梦为目标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国梦”对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具有一定的引领价值,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与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中国梦”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路径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四个方面切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生使命感的认知现状、情感认同现状、实践现状的分析可知,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使命认知,对当前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较高的情感认同度,但使命感的践行度较低。少数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使命意志模糊、使命感践行的自觉性不够,使命认知同使命践行之间出现了脱节,知行不一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实证研究表示,高校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高校初步开展使命感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开展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主渠道。但同时,高校使命感教育存在使命感理论认知不完备、使命情感调动不足、使命意志不够坚定、使命感践行不到位等问题。要提高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中国梦”的引领作用,通过教育主体充分挖掘“中国梦”的引领价值,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内容中去,开展多种形式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和帮助教育客体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并将“中国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外化为自觉行动。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通过提高教育主体方向引领力,坚持高校基层党团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巩固领路人角色,高校管理者思想认识,强化管理责任;激发教育客体自我培育的动力,激发自我使命意识觉醒,增强大学生践行使命感的自觉,完善自身使命感的内在构建;推动教育介体的创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载体;强化使命感教育环体的外部支撑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设积极的舆论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力求提高“中国梦”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的是创造性和批判性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目标包含了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所讨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展开的。新兴的问题化教学,以问题为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是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提出的,目的是探索一种
动词的テイル形连接ト、バ、タラ、ナラ、テハ,构成テイル型条件句。很多研究中提及到,テイル型条件句与条件句的部分意义用法关系紧密。但目前还没有研究以テイル型条件句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地考察。因此,本论文以从日中对译语料库中检索到的例句为基础,通过函数检验的定量研究方法,对テイル型条件句的意思分类、翻译倾向进行考察,并总结出テイル型条件句与汉语复句的对应关系。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テイルト的“p
裂隙岩体渗透性尺寸效应是关系室内小尺寸试验成果工程应用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岩体渗透性尺寸效应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自主研制的粗糙单裂隙渗透试验系统,开展系列尺寸粗糙单裂隙辐向渗流研究,试验过程中使用染色溶液作为渗透介质,试样采用透明有机玻璃,以实现可视化研究。并且利用COMSOL软件扩大了系列尺寸研究,得到了临界尺寸。同时开展了变粗糙度、变裂隙宽度、变法向应力和变水力梯度的渗透性试验,对粗糙单裂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单位制”为核心的城市管理体制开始逐步消解,“街居制”由此兴起,随着2000年“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社区”由此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的基础单元。然而,这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种过渡形态的“单位社区”仍以不同形式广泛存在于城市各区域,高校型单位社区是其中的典型。城市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单位社区一方面延续单位制的治理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
烷基汞(甲基汞、乙基汞)作为有机汞形态之一,其生理毒性、生物富集性及环境中含量水平较其他有机汞更为突出,且引发了日本水俣病等汞污染事件,是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有机汞形态。已有研究证实,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水体有利于汞活化、甲基化和生物累积。国内早期对于烷基汞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壤与水库沉积物中较高含量水平甲基汞的分布特点及汞甲基化过程机理等问题,对自然环境水体中痕量乃至超痕量水平烷基汞的研究存在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家实力逐渐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开始拥有话语权,并逐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世界为之侧目,并开始关注中国的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翘首,擅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涵义,拥有独特的韵律美和格式美,历来是外国人所关注的重点。早在16世纪,中国诗歌的英译潮流就已开始,中国文学逐渐影响了整个世界。正是因为其影响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在外事场合
随着国家治理领域深刻系统革命的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热点焦点问题。鉴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剖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F市J区作为基层政府的研究样本,并将其置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域下,在简要分析该区基本情况和改革动因的基础上,对该区政府机构改革、绩效考核、公共服务民营化、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治理创新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性分析,并总结出该区在治理
身份政治近几十年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政治生态,也成为了左派人士和以族裔、性别、性取向为基础的少数群体争取权益的非常重要的理论阵地,但是经过2016年美国大选,对身份政治的理解从左派转向了右派,美国中下层白人群体对身份政治的拥抱成为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民粹主义的崛起和保守主义的复兴。为什么白人会借用身份政治这一套话语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原本在自己国度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白人群体,在移民愈来愈多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不论是在思维方式、使用范围还是文化渊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中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增加了学习和翻译否定句的难度。科技文本以其应用型著性,其文体独具严谨、邃密、实用性强等特点,向来受许多翻译和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由于英语中否定表达不论是在形式还是意义上,较汉语都更为复杂多样,科技文体否定句翻译一直被视为翻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
焚烧秸秆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环节的一部分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存在了,之前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能源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幅提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秸秆的处理已经不能再像之前简单的一烧了之。中国关于禁止秸秆焚烧的新闻报道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多,秸秆焚烧问题的关注度在逐步上升。政府加强了对于农村焚烧秸秆问题的管理措施,却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