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征地拆迁是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逐渐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必然要求农民脱离土地,从农业生产中走出来。如何解决这一群体的生活来源和就业出路,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地区环境差异以及众多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竞争,形成了不同的就业转移方式。为了探索和完善适宜我国国情的就业转移方式,有必要对我国目前失地农民就业领域中存在的两种主要转移方式——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背后的不同环境以及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梳理,揭示两种就业转移方式中的环境差异及所牵涉的利益冲突与博弈,明确不同的环境及各利益主体在我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最终使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利益得到有效地维护。政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政策分析工具,打破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的处于两个极端的政策分析方式,为政策过程分析提供了新的网络分析途径。运用政策网络进行分析,有利于对不同的政策结果的形成进行解释,明晰不同的政策网络环境、政策网络结构和政策网络行动者对政策过程的影响,适于分析和解决我国涉及多元复杂利益主体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以政策网络为分析视角,以Rhodes与Marsh模式为切入点对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方式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别选取我国两种不同就业转移方式比较典型的地区——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和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作为分析对象;其次,紧密围绕这两个地区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就业转移方式,构建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Rhodes与Marsh模型;然后,通过对产生两种不同转移方式的政策网络环境、政策网络行动者和政策网络运行结构以及两种不同转移方式对政策网络本身反馈的效应进行比较系统的对比分析,从而明晰在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环境差异及利益主体互动博弈对于政策目标的影响,掌握多元角色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产生的正负作用。从而在我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体系的完善中,整合两种不同转移方式存在的利弊,优化政策网络环境,引入正式和非正式的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妥协,达成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问题的共识,为我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问题提供一条探索的途径,进而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方式,最终以期通过网络背景下的治理方式而不是科层制下的管治手段来解决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就业转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