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物联网设备指纹技术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延伸到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工业系统、互联健康产品等各个领域。与只服务于用户在线活动的传统的互联网服务相比,物联网设备可以在近距离内识别或直接与用户的物理活动(例如解锁门)进行交互。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智能家居就是一个突出的应用。在智能家居网络中,多个物联网设备协同工作,通过感知周围环境、解释人类命令和提供反馈,为各种用户活动提供便利。然而,与此同时,这种快速发展的技术也对用户的隐私问题造成了威胁,因为物联网设备和远程服务器之间以及物联网设备本身之间的网络数据包都有可能被窃听,从而泄露用户的隐私。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如下:研究用户的隐私信息是如何从智能家居网络生成的网络流量中泄露的。虽然以前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在简单配置网络环境下进行物联网设备类型或用户行为推测的技术,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复杂且现实的网络环境中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真实的网络环境下会采用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etw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NAPT)技术。而在启用NAPT的环境下,手动选择的特征不再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使用经典的机器学习模型这样传统的方法进行流量分析效率要低得多。在目前深度学习发展的背景下,本课题研究将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应用到网络流量分析和设备指纹识别中。为此,设计了三种DNN模型结构(CNN、LSTM和CNN-LSTM),并在NAPT,NAPT+VPN以及无线网络三种不同设置的网络环境下,分别使用三个不同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参数训练和性能评估。进而提出了一个流量分析系统HomeMole用于自动推断智能家居网络背后的物联网设备以及与之交互的用户活动。结果表明,在测试的每一种场景中,本课题的系统都能够准确地区分设备类型以及推断用户活动。因此,智能家居的隐私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相关个体,例如物联网及网络电器供应商,应该建立新的措施,以保障智能家居的用户隐私。
其他文献
胶艾汤首记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全方由阿胶、艾叶、甘草、当归、川芎、白芍、地黄七味药组成,该方临床主要治疗妇人冲任虚损,崩漏,月水量多,或伴分娩后下血不绝,或妊
依托"新基建"智慧城市发展要求和建设内涵,加速水利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提升,着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全面提高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以技术导向
近年来,我国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场址多处于西南地震带上,水电站的抗震设防一直是所有水电项目优先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在抗震计算时必须考虑半无限地基的辐射阻尼效应和地震波的行波效应。考虑这两点的传统做法是采用地震波从基础底部垂直入射的方式来校核结构的动力响应。对于远场地震动来说这一假设是合理的,但是对于震源距离场址较近的地震波,其入射角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采用粘弹性边界模拟半无限地基,根据柱
  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大城市经济出现衰退,为扭转经济,各大城市相继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特别是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和旅游行业补贴优惠政策较大。为发挥交通对经济复苏的支撑
烯醇化酶(2-phospho-D-glycerate hydro-lyase,enolase)是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在糖酵解中,该酶催化磷酸2-甘油酸酯(2-PG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磷酸烯醇
水利信息化是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建设内容,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广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对标十四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能量存储元件。它的特点还包括环境友好,高安全性能,高效率并能够在宽的温度范围有具有长循环寿命。二氧化锰具有电化学性能好,电势范围宽,价格低廉,能量密度大等优点,是一种适合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本文通过水热法和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结晶度较差的MnO2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技术(XRD),BET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到全国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突如其来的灾难,顷刻间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数十
会议
在通常的多目标进化算法中,都默认多目标之间一直存在冲突来解决的。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并不是所有情况下,目标之间都存在冲突。在这种类型的问题中,因为一些收敛性更好的解会
疲劳检测技术已经成为驾驶员行驶过程中的重要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的对疲劳驾驶进行检测和提示。现有的疲劳检测根据驾驶员面部表情的物理状态进行疲劳判断。传统基于机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