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素脂质体冻干剂制备及其肠吸收特征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素作为虎杖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癌、肝脏保护等药理作用。但由于其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长期服用易引发结肠黑变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促进药物在水中溶解、增加药物与细胞表面的亲和作用等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故本文将大黄素制成大黄素脂质体冻干剂,并对其肠吸收特征与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旨在探究以脂质体作为给药系统提高大黄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性。采用HPLC法建立大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离心沉淀-微孔滤膜挤压法分离大黄素脂质体与未包封的大黄素,测定包封率。包封率测定结果准确合理。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比较薄膜分散法、逆向旋蒸法和乙醇注入法3种制备方法,优选出包封率相对较高、溶剂不易残留的薄膜分散法作为大黄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影响大黄素脂质体包封率的配方进行优化,确定大黄素脂质体的最优配方:磷脂-胆固醇-药量比例为70:2:3,水为水化液。通过将大黄素脂质体进行减压冻干处理,制备大黄素脂质体冻干剂。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预冻温度、二糖保护剂种类、二糖-水质量比和再水化液的种类四种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最优冻干工艺:预冻温度为-10℃,蔗糖为冻干保护剂,蔗糖-水的质量比为1:10,注射用水为再水化液。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3批大黄素脂质体冻干剂,通过考察样品外观、表观形态、包封率、粒径分布、zeta电位、体外缓释情况及贮存稳定性等因素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大黄素脂质体冻干剂的外观疏松饱满;表面圆整,形态呈规则球形;包封率为81.36%;平均粒径为206.3nm;zeta电位为-31.6mV;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在4℃密封环境下,可贮存3个月以上。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注模型研究大黄素及大黄素脂质体在小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在质量浓度为0.4μg/mL、灌流速度为0.25mL/min的条件下,比较二者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黄素脂质体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相比于大黄素在各肠段的Ka分别提高了50%、33%、64%、49%;大黄素脂质体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Peff相比于大黄素在各肠段的Peff分别提高了25%、42%、27%、35%。结果表明,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有助于提高大黄素在小肠的吸收。采用HPLC法建立小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大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将大黄素及大黄脂质体单次口服给药,给药量为0.5mg/10g,测定大黄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和组织分布。结果表明,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有助于提高大黄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和组织分布。通过对大黄素及大黄素脂质体口服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比较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大黄素与大黄素脂质体均符合一级吸收二房室模型,大黄素脂质体相比于大黄素具有吸收速率更快,血药浓度更高,作用时间更长等优势,对提高大黄素口服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傅玄生活的时期包括了整个魏代和西晋初期,作为一个由魏到晋的承上启下的诗人,傅玄的文学创作的风格对有晋一代文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语文天地里可谓是硕果累累、异彩纷呈。我们一方面惊喜于新课改把我们语文教学带入了一个新天地,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一部分教师一味盲从于课改,不慎走入了以下两个误区:    一、以字、词读写用为基础的“双基”教学存在严重缺失    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意识缺失,直接导致了教学行为过程的缺乏。部分语文教师打着“课改”的幌子,曲解“淡化训练”的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    一、巧用比喻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一考生的作文《诚信归去来》中有这样一段话:“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唯有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