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因子-κB与内毒素血症致幼鼠肝损伤的关系及谷氨酰胺的干预作用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幼年大鼠内毒素血症肝损伤模型,检测肝脏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探讨NF-κB活化与肝损伤的关系,并给予谷氨酰胺(Gln)干预,探索Gln对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健康18日龄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n=8)、内毒素组(LPS组,n=32)和谷氨酰胺干预组(Gln组,n=32)。给予LPS组腹腔注射内毒素(5mg/kg),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Gln组腹腔注射内毒素(5mg/kg),同时给予谷氨酰胺(2g/kg)灌胃。其中LPS组和Gln组按注射后2h、6h、12h、24h 4个时点分为四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分别于各时点活杀动物取血,比色法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取肝脏标本制备石蜡切片和组织匀浆,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脏NF-κB的活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肝组织匀浆TNF-α和IL-6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PS组血清ALT水平于2h开始升高,12h达峰值,其中在6h、12h、24h ALT水平比NS组显著升高(p<0.05),Gln组ALT水平也于12h达峰值,比NS组显著升高(p<0.05),在12h、24h均比LPS组显著降低(p<0.05)。(2)LPS组肝组织NF-κBp65蛋白的表达以2h为最多,随后逐渐下降,24h又有所升高,各时点的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比NS组显著升高(p<0.05),Gin组变化趋势与LPS组相仿,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NS组(p<0.05),其中在2h、6h均比LPS组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3)LPS组与Gln组肝组织的TNF-α、IL-6含量均于6h达到峰值,与NS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LPS组6h、12h的TNF-α含量及各时点的IL-6含量均比NS组显著升高(p<0.05);Gin组6h的TNF-α含量及6h、24h的IL-6含量均比NS组显著升高(p<0.05),12h的TNF-α含量及2h、12h、24h的IL-6含量均比LPS组显著降低(p<0.05)。(4)光镜下观察LPS组肝组织呈细胞空泡样变,炎性细胞浸润、片状出血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等病理改变,以6h组的损伤最为明显;电镜下观察LPS组肝细胞呈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数量减少,内质网扩张,染色质边集。Gln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1)经LPS作用后,大鼠血清ALT升高,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说明成功建立了内毒素导致肝损伤的动物模型。(2)NF-κB的活化参与了内毒素血症肝损伤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介导细胞因子TNF-α和IL-6等发挥作用使肝脏发生炎性损伤。(3)谷氨酰胺可以减轻LPS所致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而下调TNF-α和IL-6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咽反射异常在相对健康人群、糖尿病患者、脑卒中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咽反射异常的可能相关因素,评估咽反射在真假性球麻痹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3月
信息泄露无疑是技术发展的巨大漏洞,它引起的危害可大可小,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这一漏洞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来非法获利。本期案件是一个快递包裹引发的爆炸事故,并且正在侦破中!各位侦探,接下来就交给你们了!  案情发布  Y市一家金店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店内突然涌起灰白色浓烟,并产生刺鼻的呛人气味,店内工作人员迅速逃离现场,所幸并无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十多秒后,金店内警铃大作,有人趁乱混入店内行窃,
期刊
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多数伴有外耳道闭锁,治疗上有恢复听力和外观的双重要求。对于先行听力重建的患者,重建的外耳道口占用并破坏了乳突区大部分皮肤,整形医生难以充分利用乳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