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作为现代人的“通用智力语言”,计算机已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与以往的传统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不仅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作用发挥的中介,其重要性无可比拟,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走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上,使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越来越正规化。但是,由于诸多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的影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教师内部动机与外部行为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和教学的积极性等,这些因素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就。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最后在分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并通过二次问卷回收一线教师对策略的反馈意见,以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宽自我效能感的应用领域,丰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并对有关部门政策的实施起到参考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文从教师自我效能感视角出发,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培养策略展开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培训等各个领域,是调节个体内部动机与外部行为的关键因素。对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定义、作用及特征维度进行了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在其内涵、理论范式等方面仍旧存在分歧。在简要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论述。分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研究意义、主要特征和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发展展望。第三章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分析的方法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信息技术课的“非主流性”,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存在自我效能感偏低的问题。然后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入手,对影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第四章在对影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大的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并将策略做成问卷的形式发送给各地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征求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反馈意见。第五章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确定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