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跟腱损伤后修复是临床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受损跟腱再生的速度十分缓慢,并且受损区域与周围组织易形成粘连,预后较差。目前,传统的治疗跟腱损伤的方法主要是保守固定及开放性缝合手术。然而,保守固定治疗恢复时间长,易导致关节僵硬、跟腱再断裂风险高;开放性缝合手术导致创面瘢痕粘连明显,功能恢复的效果仍不尽人意。人羊膜(Human amniotic membrane,HAM)及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作为天然的生物敷料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皮肤、神经、角膜等组织缺损的修复。现阶段虽已有研究将HAM及SIS应用于跟腱修复中并均能明显减少创区瘢痕的形成,但对两种生物敷料在跟腱修复中的效果评价却未有报道。近年来生物敷料结合光化学反应组织粘合技术(Photochemical Tissue Bonding,PTB)已经成功的应用于跟腱组织的修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实验通过自制HAM及SIS并检测各自生物学性状,进而分别将HAM与SIS与PTB技术联合应用于跟腱损伤修复,对两种生物敷料在治疗跟腱损伤中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探索更加适用于跟腱损伤后修复的生物敷料,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1、HAM、SIS制备及性状分析:根据文献报道,按照通用的HAM及SIS制备方式制备两种生物敷料。各取6块HAM、SIS组织,置于电子万能检测机中检测其各自弹性模量。后对各生物敷料行H&E染色,观察细胞残留情况及细胞外基质排列情况。2、HAM、SIS结合PTB技术修复跟腱损伤的效果评价: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随机选取两组动物制备跟腱完全离断损伤模型后分别应用PTB+HAM、PTB+SIS修复损伤跟腱。第三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术后第7天、14天、28天、56天分别对已修复跟腱进行粘连值评分、张力值及杨氏模量检测、I型、III型胶原表达测定及手术创区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检测,以评估两种生物敷料在跟腱损伤应用中的效果。研究结果1、HAM、SIS性状分析:SIS弹性模量明显高于HA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AM表层可见细胞残留,胶原基质排列无序。SIS内未见明显细胞残留,胶原基质排列有序。2、HAM、SIS结合PTB技术修复跟腱损伤的效果评价:生物力学测定示,在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P/A组终末张力及杨氏模量明显低于P/S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可见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跟腱两侧残端逐渐向中心爬行,最终引起跟腱愈合;Western Bolt结果示,随着修复后时间的延长,创区I型胶原含量逐渐增而III型胶原含量逐渐减少,至术后56天,跟腱I型、III型胶原含量到达正常跟腱水平。结论HAM、SIS均可应用于跟腱损伤修复中并能明显减轻术后创区瘢痕粘连的形成;SIS与PTB技术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跟腱术后早期抗张性,进而减少术后早期再断裂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