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能积极适应和跟上外界的变化,并带领员工去适应变革的要求,依靠组织内员工的共同努力,推动组织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组织内员工的需求、动机水平和对组织公平的感受等心理状况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了解员工,特别是他们直接下属的心理状况与感受,并采用相应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措施以增强领导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领导有效性是管理实践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么,领导有效性是怎样产生的?领导是如何起作用的?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会对下属的心理感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领导行为影响员工的心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管理者与下属员工应该如何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断交融,何种领导行为更能发挥效能,更能符合现代组织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如何通过领导行为和管理方式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员工自觉地表现出有利于企业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是理论界和管理实践中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领导理论的研究在过去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从此,在学术界和实业界,这两种领导理论逐渐成为主导的理论。西方学者关于交换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这个领域对解释交换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行为如何起作用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仍相对较少。过去许多对领导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者单独的领导行为上,再加以概括性的论述。然而,领导作用能否发生,领导有效性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