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角度,采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对王敬卿教授的门诊医案进行总结归纳,传承导师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同时为临床医者诊疗失眠开拓新的思路。方法:利用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王敬卿教授门诊抄方的时间,首先收集、整理、归纳王敬卿教授2017年0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的部分失眠病案,再进行包括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内的初步筛选,然后将符合条件的249例,412诊次医案的全部资料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对挖掘结果进行整理及归纳。在此基础上,又梳理了 145例,共计230诊次的“痰热证型”失眠医案数据,对医案中的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方药等内容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行挖掘处理,最后在王敬卿教授本人的指导下,逐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指导临床;整理几例疗效显著的医案,并进行全文本解构研究,总结其中的辨治规律。结果:1.145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在15-88岁之间;2.舌质以质红、质淡红、质暗红、质胖大为主,频率分别为64.35%、18.26%、9.57%、7.39%,舌苔主要有苔薄黄、苔薄黄腻、苔黄腻、苔薄白,频率分别为41.30%、25.65%、6.52%、6.09%,脉象以滑脉最为多见,其次为弦脉、细脉,频率分别为56.25%、31.88%、30.94%;3.病理因素:以痰热为主,但临床上失眠患者所表现的单纯痰热证较少见,时常夹杂其他因素,如水湿、瘀血等;4.病机主要有痰热扰心,频率为99.13%,其次为气虚、阴虚、脾虚,频率分别为36.09%、33.91%、24.35%;5.主症以入睡困难、易醒为主,频率分别为80.87%、40.43%;兼症主要有出汗、乏力、便秘、心悸、头昏、焦虑、纳差、头痛、腹胀、烦躁等,频率分别为 12.17%、11.74%、10.87%、10.87%、10.43%、9.57%、9.13%、8.70%、6.96%、6.52%;6.对于“胃不和”导致的“卧不安”,导师在临床诊疗中将痰热扰心证作为主要证型,其他兼证有:肝郁脾虚证、脾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7.频率大于50%的高频药物主要有15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茯神、远志、首乌藤、黄连、太子参、炒白术、法半夏、丹参、竹茹、酸枣仁、陈皮、石菖蒲、牡蛎、龙骨、六神曲。结论:王敬卿教授辨证失眠遵“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意,多从痰热病机入手,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为基本治法,同时具有补而不滞、固护脾胃、注重疏肝、活血不伤血、精于配伍,巧用药对的特色。作为回顾性研究,本文应用数据挖掘的方式,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角度探讨导师的辨治用药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失眠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