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及其共混体系形态结构和降解行为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环境中有良好的降解性,对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聚合物共混能够使材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而且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强弱直接影响材料的相分离行为及形态结构,对调控材料的各项性能起到关键作用。本论文工作以生物脂肪族聚酯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为研究对象,引入与PBA具有不同强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无规聚3-羟基丁酸酯(aPHB)和聚羟基苯乙烯(PVPh),制备共混物薄膜。研究aPHB与PVPh混入时,对PBA形态结构和生物降解行为的影响。通过引入少量(1%)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作为稀释剂,来研究其对PBA结晶形态和相转变行为的影响,探究了纯PBA环带球晶的晶型分布,为调控脂肪族聚酯的凝聚态结构和生物降解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包含:1.通过阴离子聚合制备了 aPHB,并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 PBA/aPHB共混物与PBA/PVPh共混物薄膜。通过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分别证明两组分都是热力学相容体系。其中PBA/PVPh体系形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强于PBA/aPHB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熔融重结晶现象表明aPHB和PVPh的加入,将PBA得到β晶型的临界温度从28 ℃分别降到26℃和24 ℃。并且aPHB和PVPh都能够加速PBA相转变过程,退火后纯PBA完成相转变的温度为55 ℃,然而PBA/aPHB共混物与PBA/PVPh共混物完成相转变的温度分别为50℃和45 ℃。通过对PBA及其共混物的降解行为进行研究,分布在PBA非晶区的aPHB和PVPh能够使PBA的降解速率降低。而且PBA/PVPh体系比PBA/aPHB体系酶降解速率更低,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弱不仅影响到共混体系的相转变而且影响到其酶降解行为。同时在PBA、PBA/aPHB共混物或PBA/PVPh共混物中,退火得到的αα晶型的PBA降解速率低于熔融重结晶得到的αα晶型PBA的降解速率,甚至比β晶型PBA的降解速率更低。2.探究了加入微量PVB对PBA结晶动力学和形态结构的影响。PBA/PVB为热力学相容体系,加入1 wt%PVB之后,由于PVB吸附在PBA折叠表面,导致PBA结晶速率降低,并且在较高的结晶温度下PVB能够大大减少PBA成核点。加入1 wt%PVB后PBA没有产生环带球晶,PBA在较高的温度下片晶分叉生成羽毛状晶体。同时PVB的加入导致了 PBA的片晶取向发生改变,由flat-on片晶向倾斜的edge-on片晶转变。由于PBA/PVB共混物产生了较大的相分离,对PBA片晶厚度影响不大,在退火过程中β晶型向α晶型转变温度没有受到影响。3.探究了基底对PBA环带球晶的影响。在硅基底上,膜厚为120 nm的PBA能够产生环带,而在金基底上则不能产生环带。在多晶PBA环带球晶中,αα和β两种晶型都分布在flat-on片晶和edge-on片晶中。
其他文献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
目的:中药对慢性肾衰维持血透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半年以上,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组
光催化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近几十年来在环境净化方面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研究。结合光催化技术原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近年来光催化在环境净化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包括处理废水
冷弯薄壁檩条与压型钢板、连接件(自攻钉)组成屋面系统在轻钢结构中广泛应用。在受到风吸力作用时,檩条上翼缘受拉,下翼缘受压,上翼缘受压型钢板约束作用而下翼缘约束较少。
<正>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细胞)是再生医学的基石。它们可以被诱导成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以帮助修复由于创伤或疾病造成的损伤。最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i PS
染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和日化等行业,未处理完全的难降解染料污染物直接排放,给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虽然一些细菌、真菌尤其是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白腐菌能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性疲乏、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60例,采用癌性疲乏自评量表(PFS)、应对量
佩顿是一位当下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她用“画照片”的方式创作自己的艺术,佩顿的笔下既有高贵的欧洲贵族,也有气质典雅的英国女王,有当下最走红的流行歌手、运动明星,也有出
汉语动结式的语义结构复杂,表达上灵活多变,动结式数量庞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将从致使概念入手,对汉语致使类动结式进行描写,并对比汉西双语在表示动作结果时的异同,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相应参考。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缘由,对相关的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第二章则分析汉语致使类动结式与普通动结式的几点不同,以及致使类动结式的几种形式。随后分析致使类动结式中的几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