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要求,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带来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上的巨大压力。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自然资源的逐渐匮乏,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追求,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遭到历史的淘汰。在中国的资源禀赋发生改变,且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想法设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减少要素投入,增加产出,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实体经济是关键。实体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根基,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根本所在。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的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证研究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理清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路和逻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思路。
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选择了被广泛认可的OP方法,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测算了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本文从行业、地区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总结归纳了可能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且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构建计量模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解决了模型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本文的结论相较于使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方法估计的结果更加稳健可靠,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也更好。相较于现有文献的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之处和贡献。
本文对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地归纳和梳理。通过梳理文献、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层面整理了可能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这对于后人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苏南地区产业集聚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苏北地区并没有产生显著结果,同时,产业集聚对低技术行业并没有产生显著作用,而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则效果更加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应该注重培育因地制宜的优势产业,引导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本文在梳理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依托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计量模型来估计这些因素分别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何种影响。通过将这些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计量分析框架,本文能够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较于现有研究,本文的做法能够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的结论,避免不同侧重点的研究结果放到一起讨论时造成自说自话的现象。
第三,本文将视角聚焦到江苏省这一制造业强省的制造业企业的样本。通过对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能够得到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样本基本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所有门类,样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样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地区,应该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和素质。虽然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但是对其进行单独分析的研究较少,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这种大数据样本的研究更少,本文的研究填补了针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的空白,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四,本文的研究十分全面,不仅涵盖了较多的影响因素,而且从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不单单是得到一个简单的、体上的、一概而论的结果。这种丰富且深入的研究,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研究者同处境,用不同视角看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各方提供不同视角的研究结论。
然而,受限于数据质量较差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仍有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比如,如果有更新、更完善的数据,可以将本文的研究思路延续到距离现在更近的时间节点,考察最近几年哪些因素对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影响以及影响如何。如果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更加丰富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检验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
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实体经济是关键。实体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根基,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根本所在。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的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证研究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理清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路和逻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思路。
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选择了被广泛认可的OP方法,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测算了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本文从行业、地区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总结归纳了可能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且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构建计量模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解决了模型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本文的结论相较于使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方法估计的结果更加稳健可靠,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也更好。相较于现有文献的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之处和贡献。
本文对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地归纳和梳理。通过梳理文献、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层面整理了可能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这对于后人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苏南地区产业集聚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苏北地区并没有产生显著结果,同时,产业集聚对低技术行业并没有产生显著作用,而对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则效果更加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应该注重培育因地制宜的优势产业,引导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本文在梳理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依托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计量模型来估计这些因素分别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何种影响。通过将这些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计量分析框架,本文能够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较于现有研究,本文的做法能够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的结论,避免不同侧重点的研究结果放到一起讨论时造成自说自话的现象。
第三,本文将视角聚焦到江苏省这一制造业强省的制造业企业的样本。通过对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能够得到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样本基本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所有门类,样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样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地区,应该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和素质。虽然江苏省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但是对其进行单独分析的研究较少,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这种大数据样本的研究更少,本文的研究填补了针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的空白,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四,本文的研究十分全面,不仅涵盖了较多的影响因素,而且从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不单单是得到一个简单的、体上的、一概而论的结果。这种丰富且深入的研究,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研究者同处境,用不同视角看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各方提供不同视角的研究结论。
然而,受限于数据质量较差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仍有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比如,如果有更新、更完善的数据,可以将本文的研究思路延续到距离现在更近的时间节点,考察最近几年哪些因素对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影响以及影响如何。如果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更加丰富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检验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