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一三聚氰胺对内鸡的急性毒性试验
选取105羽15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7个组,每组15羽,分别一次性口服三聚氰胺的剂量分别为333.33、436.79、572.35、750.00、982.77、1287.80和1687.50mg/kg,观察14d,评价三聚氰胺对肉鸡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发病肉鸡食欲减退或废绝、流涎、下痢;小肠黏膜脱落,肠壁变薄,呈弥漫性出血;肝脏、肾脏、脾脏、胆囊肿大。1~7组肉鸡死亡率分别是0、20%、40%、46.7%、60%、93.3%和100%;肉鸡一次经口染毒三聚氰胺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729.96mg/kg,95%可信限是682.08~781.20mg/kg。试验表明,三聚氰胺对内鸡具有低毒性,消化道损伤、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急性中毒的病理学基础。
试验二三聚氰胺对内鸡的蓄积毒性试验
选取50羽15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羽,试验组肉鸡每日每羽口服三聚氰胺182.49mg/kg,累积剂量至5LD50时结束试验,对照组口服等剂量淀粉,评价三聚氰胺对肉鸡的蓄积毒性。试验结束后,对存活肉鸡进行耐受性试验。观察肉鸡的中毒症状、病理学变化和死亡情况,评价三聚氰胺对肉鸡的蓄积毒性和肉鸡对三聚氰胺的耐受性。结果显示,试验组肉鸡累积剂量至5LD50时,死亡率4%(1/25),对照组死亡率0,蓄积系数K>5;蓄积试验组存活肉鸡一次经口染毒729.96mg/kg后的死亡率是12.5%(3/24),对照组初次染毒729.96mg/kg后的死亡率是52%(13/25),两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发病肉鸡的临床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下痢,呼吸困难;心脏肥大并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包膜浑浊;小肠黏膜脱落,肠壁变薄,呈弥漫性出血,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肝脏肿大、质脆;肾脏肿大,肾脏表面凸起明显、呈花斑状。试验表明,三聚氰胺对肉鸡具有轻度蓄积毒性,肉鸡对三聚氰胺有较高的耐受性。肠黏膜、肾脏和肝脏损伤是肉鸡三聚氰胺蓄积中毒的病理学基础。
试验三三聚氰胺对内鸡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选取120羽7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第1组为对照组,第2~5组为试验组,试验组肉鸡染毒剂量分别是40mg/kg、120mg/kg、360mg/kg和1080mg/kg,加入饲料中自由摄入,试验期为60d。分析肉鸡的料重比、平均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组织中三聚氰胺的残留,评价三聚氰胺对肉鸡的亚慢性毒性。结果显示,试验至20d,第5组血浆肌酐和尿酸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4~5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1组。试验至40d,第5组血浆肌酐和尿酸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4~5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1组(P<0.05);第5组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第1组;第4~5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第1组(P<0.01),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低于第1组(P<0.01)。试验至60d,第5组血浆肌酐含量、尿酸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4组血浆尿酸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1组(P<0.05);第5组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第1组(P<0.05);第4~5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笫1组(P<0.01),第5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低于第1组(P<0.01);肝脏指数第4~5组显著高于第1组(P<0.05),肾脏指数第5组极显著高于第1组;第5组肝脏、肾脏、胸肌和腿肌中三聚氰胺残留量极显著高于第1组(P<0.01)。试验表明,三聚氰胺对肉鸡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是40mg/kg~120mg/kg。肉鸡亚慢性中毒损伤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肾脏,肝脏和肾脏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是三聚氰胺中毒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试验四三聚氰酸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选取120羽15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20羽,第1组为对照组,第2~5组为试验组,试验组肉鸡一次性口服三聚氰胺的剂量分别为2000、3000、4500、6750、10125mg/kg,观察临床症状,并分别于染毒3h、6h、12h、24h、48h、96h、192h后,心脏采血,检测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尿酸(UA)和肌酐(CRE)含量。试验表明:各组经口灌服三聚氰酸后无明显临床症状,试验至6h~12h,第5~6组血浆尿酸和肌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三聚氰酸进入肉鸡体内后基本不被吸收,通过消化道迅速排出,对肉鸡实际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