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题材写实油画的实践与创作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很多以描绘西藏风貌与藏族人文为题材的画家,在他们画面中描绘的西藏,脱离了城市的喧嚣,带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和西藏独有的淳朴人文。可以说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是西方油画结合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次重大尝试,藏族题材写实油画创作促进了油画题材多元性发展的趋势,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提供了发展空间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藏族题材写实油画从一定程度上也弘扬了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提高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概况,从缘起到发展的过程,以及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则是侧重于藏族题材写实油画的创作发展过程的概述,重点阐述了不同时期的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及艺术家风格。第三部分是个人的《走进川西系列》创作实践的一些体会与感悟,剖析作者的思想与精神追求。
其他文献
关羽忠义千秋、义薄云天的典型特征历来被文艺作品、尤其是戏曲艺术所青睐,时至今日在民间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几百年来,无数的戏曲前辈以关羽为主题,创作出诸多极具社会价
在中国动画史上,有哪吒一角出现的动画作品可谓数不胜数。无论是经典影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是大型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抑或是新近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通过改编成功地塑造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新的哪吒形象。这说明在中国动画市场中,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依旧蕴藏着无限的改编潜能。通过合适的动画改编,便能使传统角色焕发新的生命力。文艺作品的创作既受特定时期背景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为新兴的移动手机应用软件提供了技术条件。在这其中,社交媒体作为重要的一个移动应用软件类型,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途径,新兴的传播方式也得以兴起。短视频社交平台作为近几年出现并且拥有广泛受众的移动应用软件,因其新颖奇特、传播便捷、使用门槛低、内容多样、娱乐性强等特征迎合了现代人的传播与交往习惯,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其在内容生产、传播、分配等方面
硅基光子技术通过光互连方式实现光子器件与光电器件的大规模集成,在数据中心、光通信等高容量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关注。高性能的近红外探测器作为重要的硅基光子器件,在系统
世界文化灿烂多样,如何让人们感受不同文化之美,是译者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推动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澳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澳大利亚一直对研究中国文化有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游戏机等其他硬件平台上的游戏也日异月新。游戏画面越来越精美,剧情越来越丰富,这都是游戏创作者的智力成果。如果不保护好这些智力成果,游戏产业势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依据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游戏画面采取额的主流保护路径为拆分保护或者以类电作品进行保护,但拆分保护以及以类电作品进行保护路径都存在诸多缺点。在2021年6月1日将施行的新著
学位
受事主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句式,贯穿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全过程,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结合语言本体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将汉语受事主语句分为有词汇标记和无词汇标记两大类型,其中有词汇标记类根据不同的词汇标记分为五种类型,无词汇标记类依据施事隐现与否分为两类。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受事主语句各类型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日韩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受事主语句用例的收
“冒名顶替”上学现象的频发,具有多因性,作为法律研究者应当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法律原因,通过分析其背后的法律原因来说明,教育法律规范原则性规定与准用性规则过多是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后是通过民事侵权的规制途径也未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是原因之二。而冒名顶替上学行为的性质内核恰是侵害公民受教育权与公平招录秩序,刑法需要对于这类现象予以回应。刑法在规制具体行为之时,应当以刑法的基础理论为基石。而法益保
这篇论文由四个论点组成。第一章,是对基顿的银幕形象“巴斯特”的分析。首先,巴斯特的身份本质一是天性纯良的孩童。第二,他在某些时刻,是作为机器、或机器的一部分为形态所展现的。其次,巴斯特的身上含有两种哲学:其一,他看世界(对人、对动物、对无生命的东西)不带有偏见,这是一种禅宗人物的价值观。其二,他在狂乱中仍然泰然自若的态度,是一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道家胸襟。第二章是对基顿与卓别林的喜剧观念
刑事和解程序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该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刑事纠纷,被大量国家和地区陆续接纳和使用。2002年起,我国检察院率先进行刑事和解的实践创新工作,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取得了较好成绩,该项制度在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77至279条中以立法的形式被正式确定。我国学界对刑事和解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多产生于2006年之后,且主要集中于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前后。其中,2012年前多为对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