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能力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计划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培养儿童的计划能力就需要对儿童计划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儿童计划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研究者不仅需要从静态角度描述儿童计划能力的发展水平,而且需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儿童计划能力的可塑性水平及其与年龄、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即采用动态测验范式从动态视角探究儿童计划能力的可塑性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儿童的计划能力是否可塑?2)儿童计划能力的可塑性水平随年龄提高有何种变化趋势?3)控制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后,儿童计划能力的可塑性与年龄的关系有何变化?4)同一年龄阶段中,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不同的儿童,其计划能力的可塑性水平有何差异?本研究中采用的动态测验范式共包括“前测-学习-后测”三个阶段。在前测阶段,由儿童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取儿童的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在学习阶段,主试逐级给予儿童相应的提示,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取儿童计划能力在主试提示下达到的潜在水平、提升幅度(潜在水平和实际水平的差)以及儿童学会各实验任务需要的提示量;在延时后测阶段,儿童再次独立完成与前测任务难度相似的后测任务,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取儿童计划能力的延时后测水平。本研究对由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如下分析处理:首先,通过比较不同年龄儿童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潜在水平、在主试提示下的提升幅度、延时后测水平以及儿童学会各实验任务所需提示量来分析计划能力可塑性的年龄间差异。其次,根据儿童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分别把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分为低计划能力组和高计划能力组,然后分别对每个年龄段中两组儿童计划能力的潜在水平、提升幅度、所需提示量、延时后测水平来分析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不同的儿童计划能力可塑的差异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后,儿童的计划能力可塑性的年龄差异和组间差异。研究结论如下:1)4岁和6岁儿童计划能力的潜在水平和延时后测水平都显著高于他们的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说明4岁和6岁儿童的计划能力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2)即使控制工作记忆广度之后,4岁儿童计划能力的实际水平、潜在水平和延时后测水平仍然都显著低于6岁儿童,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儿童的计划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说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不是影响儿童计划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即使控制工作记忆广度之后,6岁儿童的计划能力在主试提示下的提升幅度仍然显著高于4岁儿童的提升幅度;学习相同任务时,4岁儿童需要更多的帮助,说明儿童计划能力的可塑性存在年龄差异,而且,这种年龄差异并不完全由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决定。5)在主试的帮助下,6岁低计划能力组儿童计划能力的提升幅度更大,其潜在水平和延时后测水平能达到与高计划能力组相近的水平;4岁儿童中,低计划能力组儿童的计划能力也表现出更大的提升幅度,尽管所达到的潜在水平和延时后测水平仍低于高计划能力组儿童,这意味着即使低计划能力的儿童的计划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培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