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束支传导阻滞与SPG7基因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e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束支传导阻滞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左右束支均可发生传导阻滞,且多数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关于其病因了解较少,最近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异常导致的线粒体功能改变是导致传导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大多具有神经系统表型和心脏表型,因此针对线粒体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原发性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原发性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40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数据,针对线粒体相关基因-痉挛性截瘫基因-7(SPG7)进行外显子二代测序,明确SPG7在原发性束支传导阻滞中的相关性,并通过随访明确基因变异是否与预后相关。研究方法:我们连续性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08月31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住院并诊断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40例,其中左束支阻滞15例,右束支阻滞125例。收集患者临床、生化、检查数据,针对SPG7基因进行外显子二代测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分析SPG7基因在心脏原发性传导系统疾病的变异情况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40例,其中左束支阻滞患者15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25例,平均年龄68.7±12.0岁,男女比例94:46;140例患者SPG7外显子二代测序结果发现10例患者存在SPG7罕见变异,变异率7.14%,所有患者均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通过对比变异携带者与变异非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发现SPG7基因变异携带者右心室内径显著大于非携带者(19.8±2.5mm VS 18.2±2.3mm,P=0.035);140例患者为期25个月的随访显示,与基线相比,SPG7变异携带者右心室内径明显增加(19.8±2.5mm VS 22.7±1.2mm,P=0.038),而非携带病例的右心室内径与基线相比无明显变化(18.2±2.4mm VS 18.2±2.6mm,P=0.983)。结论:1.SPG7基因在束支传导阻滞中的变异率为7.14%,其进一步相关性需要大样本证实。2.SPG7基因与右束支阻滞患者右心室重构相关,其病理生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功能研究。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电子商务领域的繁荣。电子商务的基础是庞大的网络数据,并且大多以匿名的形式进行,所以一旦侵权行为发生,权利人很难通过自身力量找到对应的侵权人,电子商务平台作为掌握海量信息的第三人,对解决侵权纠纷至关重要。美国1998年颁布《数字千禧著作权法案》,其中“避风港”制度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著作权保护的制度典范,为世界各国效仿。加拿大以此为基础,创设性的设立“通知-通知”制度,旨在进
泡沫分离是一种绿色界面吸附分离技术,适用于水溶液中低浓度表面活性物质的浓缩分离。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针对泡沫稳定体系展开,而对于弱泡沫体系的分离机理及工艺优化
连续油管作业作为一种新型作业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省时、工作安全高效等优点,可以使一些平常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连续油管闸板防喷器是确保连续油管作业安全进行的核心装置,遇有井涌/井喷时,防喷器需要迅速封井以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关键密封件-胶芯密封性能好坏决定着最终能否实现安全封井。因此,有必要对连续油管防喷器闸板胶芯密封性能开展研究以确保连续油管作业的安全进行。论文首先根据连续油管闸板防喷
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灵魂,是建设和发展一所学校的内在力量,对学校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学理念源于学校实践又作用于学校建设,通过校长这一桥梁连接着学校的过去与未来。它既是校长个人意志与理想的体现,也是学校众人对于自我与集体发展的美好希冀。其中,校长作为学校办学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人,校长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实践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现实办学中由于一些校长的办学理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学
大型火电机组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系统稳定行好等特点,因而一直是我国发电机组中的主流。汽轮发电机作为火力发电的关键设备,其单机容量的增大能使单位容量成本降低、材料消耗减小。而与单机容量的提升相伴随的是过高的电磁负荷与热负荷,这将导致电机温升的大幅增加,因此汽轮发电机容量的提升有赖于合理的冷却结构设计。空冷系统凭借其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一直在我国汽轮发电机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
目的:自身炎症性疾病(systemic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SAIDs)是一组与固有免疫失调相关的罕见病。本研究将总结三种疑难SAIDs临床及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9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成人SAIDs专病门诊确诊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溶菌酶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从而发挥抗菌作用。鹅(g)型溶菌酶最初在鹅的蛋清中发现,但后来在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得到广泛鉴定。g型溶菌酶在鱼类中的研究比较普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都可以使组织中的表达升高,同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能起到降解作用。目前对于哺乳动物的功能研究仅限于对人的研究,两种g型溶菌酶已显示出不同的表达模式:Lyg1在人的不同器官中广泛表达,但在肾
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为特色蒙药,蒙音名为“特莫-呼呼”,为蒙医临床常用治疗肠热痢疾、腹泻的经典方剂“茵达日-4汤”君药“度格模农”基原之一。199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中收载细叶白前子为萝藦科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的干燥种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目的通过对孤立性蝶窦疾病(Isolated sphenoid sinus disease,ISSD)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点,为今后诊治该病提供参考。方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为木兰科多年生的木质藤本植物,最早收录于《神农本草经》中,以其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具有收敛固涩,补气生津,静心凝神的功效。五味子作为食物添加剂和酿酒原材料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现已进入人工栽培的阶段;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味子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栽培技术、资源、种质培育等方面,对五味子遗传背景信息知之甚少,因此从分子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