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规律性疼痛干预对降低基础疾病发生率效果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cc1A2B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多发疾病的高频出现使得更多老年人必须接受手术治疗。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因手术引起的疼痛是另一种危害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潜在不利因素。有目的的对术后老年患者进行早期规律性的疼痛干预,既可以缓解痛苦,又可以降低基础疾病的诱发。因而,对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疼痛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疼痛的级别较高。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对病人的疼痛感重视程度均不够。尤其严重的是,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后引发的中重度疼痛可能会成为自身基础疾病的诱发因素。为此,本论文选取临床病例进行老年患者术后的早期疼痛干预,以便探索这种干预对基础疾病诱发的抑制效果。临床病人选择标准如下:住院期限:2015至2016年度;年龄及性别:60至75岁男性;病因:下肢骨折手术;疼痛级别:中度疼痛。样本数总计为200例,包括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被动不规律的疼痛干预;另外50例作为实验组,进行早期规律的疼痛干预);合并冠心病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被动不规律的疼痛干预;另外50例作为实验组,进行早期规律的疼痛干预)。早期规律疼痛干预的方法为:术后留置镇痛泵+口服药物,镇痛泵内药物:布比卡因注射液(Bupivacaineinjection)150mg持续泵入;3日后改为:氨酚双氢可待因片(paracetamol and dihydrocodeine tartrate tables)500mg,每6小时口服一次。被动不规律的疼痛干预方法为:患者自述疼痛时,对症止痛治疗。给于氨酚双氢可待因片500mg 口服。通过每日对患者血压、心率、主诉的测量及调查,分析两种不同干预方式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并得到如下实验结果:1、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样本病例中,早期规律疼痛干预病例与被动不规律疼痛干预病例比较,血压值异常例数少,正常例数多,异常率低。2、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样本病例中,早期规律疼痛干预病例与被动不规律疼痛干预病例比较,出现自主症状及心律失常的例数少,正常例数多,异常率低。由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早期规律的对老年骨科术后患者进行疼痛干预,不仅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痛苦,而且对降低基础疾病的诱发率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综述肿瘤靶向给药的基础和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系统的发展。分类介绍普通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微乳、传统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载体、药-脂结合物纳
目的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心脏功能疾患,老年脆弱心脏功能患者的术后转归逐渐受到重视。以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平均动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地氟烷吸入麻醉维持用于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择期行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组:丙泊酚
目的:探讨全麻胃肠外科老年患者手术时保温对脑组织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5岁全麻下胃肠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在2h-4h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
目的:了解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以下简称Andersen模型)及其演变过程。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Andersen模型首次构建1968—2016年5月发表的文献,并整理分析。结果:A
<正>1学情分析学生来自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重点高中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一个普通班,数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将近一个月,学生已
我国先秦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向王权专制转向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动乱使得思想家纷纷关注秩序重建。儒家以礼制为路径,围绕正名定分、采取教化措施、通过个人修养来使人自觉遵循规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功能障碍[1]。中医无
目的在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的C细胞产生,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h,体内外稳定性较好,易于检测。在健康人血中PCT不能被测到(<0.1ng/ml),当出现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