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入境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到2015年,接待外国游客量为2598.5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高达1136.5亿美元,是1978年的432.13倍,全世界排名第三。可以看出入境旅游业已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的增长出现了“原地踏步”的状态,增长率一直在0附近徘徊,入境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2015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为2598.54万人次,低于2007年的2610.97万,入境旅游业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如何走出“原地踏步”的困境?这无疑成为目前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加有效的研究我国入境旅游,本文客源国的角度,分析了19个主要客源国的整体演变情况,对2000年以来中国入境旅游总体的演变趋势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次波动期(2000~2003)、高速增长阶段(2003~2007)、第二次波动期(2007~2010)、“高原期”阶段(2010~2015)。从客源国的演变情况来看,19个客源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基本上都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进入“高原期”后,绝大多数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出现了持续性下降的趋势,如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下行压力较大;部分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则进入到“原地踏步”的模式,包括美国、德国、泰国等;仅韩国、印度出现了持续性增长的态势。19个客源国的地理集中指数在十六年间始终高于最稳定的地理集中指数,虽然有多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客源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并未发生显著的改变。而近年来,地理集中指数又开始持续性的回升,客源空间分布在趋于最优的道路上也进入了“高原期”。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构建了一套新的客源国入境旅游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方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客源国自身发展状况、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对华经济贸易与来华成本三个方面方面进行了指标筛选。创新性地考虑了孔子学院数量、来华留学生人数、客源国出境旅游率、交通成本、对外货物服务贸易总额、最佳旅游年龄段占比等6个指标。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客源国入境旅游潜力进行了综合排序,并创新性地使用OBLIMIN斜交法对入境旅游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根据排名,入境旅游潜力最大的国家依次为韩国、美国、印度。具有一定入境旅游潜力的国家为新加坡、德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另外,印度尼西亚、蒙古、菲律宾则位于排名序列的末端。主要影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出境旅游率、人均国民收入、25~64岁年龄段占比、孔子学院数量、来华留学生人数、对华投资。最后,根据结论拓展新兴客源市场、稳固传统客源市场、寻找新兴潜力市场、打造品牌效应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