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以《左传》为中心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boliwen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社会属性,而且促使最初事鬼神的礼逐渐演绎成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以礼治军、以礼治兵即是这一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此,在春秋以前的统治阶级中,礼既是治国、治军的根本,也是使用战争暴力的主要依据,并且是衡量战争的重要价值尺度。春秋时期虽有“礼崩乐坏”的趋势,但实际上周礼传统仍然在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规范着他们的言行。春秋战争礼的存在,不仅关乎各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尊礼、重信、轻诈和“先礼后兵”等是春秋以前战争的重要特点。战国时,随着社会发展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礼崩乐坏已成趋势,战争中尊礼重信必然成为历史笑柄。然以礼治军、治兵虽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中国军事文化之源,仍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杨绛和钱钟书夫妇各自的两部长篇小说《洗澡》和《围城》的比较阅读中,分析杨绛在四十多年后就同一题材重新书写的用意。经过比较发现《洗澡》和《围城》都旨在揭露
韩偓是晚唐五代之交的杰出诗人。一提到韩偓,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皆裾裙脂粉之语”的《香奁集》,大多认为他诗风绮丽侧艳。实际上,韩偓龙纪到后梁间写的大部分诗歌冲破了
郭麐(1767~1831),乾嘉之际词作大家,有“浙派殿军”之称。词创作理论丰富精辟,词创作实践成就卓著。理论精华要点有三:(一)抓纲务本,强调词作抒写真情的主体性;(二)派不惟派,强调词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