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75例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病例的临床资料、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诊断为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75例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随访纳入对象的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组患儿有两个发病集中年龄,分别为1岁-4岁及9岁-13岁。(2)本组7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其中以截瘫最多见(62.7%);44例(59%)伴感觉异常,60例(80%)有二便功能障碍;73.3%表现为急性完全性横贯性脊髓炎。(3)本组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长节段脊髓损害多见,脊髓受累平均节段为9.67段;脊髓MRI检查显示部分性脊髓炎较完全性脊髓炎更易累及颈段脊髓。(4)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预后较成人好。本组患儿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发生脊髓休克(P=0.001)、脊髓休克持续时间≥2周(P=0.015)、极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之比为(9.25±0.89):(14.03±2.87),P=0.000]、极期≥12天(P=0.004)、疾病达峰时间≤24小时(P=0.029)、病初发热(P=0.029)以及女性(P=0.021)。(5)激素治疗可促进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结论: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瘫痪、感觉异常及二便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疾病预后差异较大,临床工作中应早期识别本病的预后不良因素,以便对个体预后进行初步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