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烟曲霉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及其药物敏感性研究第一节烟曲霉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及结构观察目的通过构建体外烟曲霉生物膜模型来研究生物膜的形成和结构特点。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组织培养板中进行烟曲霉生物膜构建(使用烟曲霉标准菌株AF293)。在不同的培养时间(O、2、4、6、8、10、12、16、24、48、72h)取出细胞爬片,进行FUN-1荧光染色。然后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对生物膜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并使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评价生物膜生长过程中活力的变化。结果烟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4h开始出现孢子的黏附;8h开始出现孢子的萌发;随后的10-16h菌丝迅速生长,相互交错,出现生物膜的立体三维结构;16-24h生物膜厚度继续快速生长;24h-72h其厚度不再增加。XTT检测结果发现在0-24h之间,生物膜活力随着生物膜成长时间而增加,直至24h后不再显著变化。结论烟曲霉能够在体外形成典型生物膜结构,该结构的形成过程及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生物膜相似。第二节烟曲霉生物膜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目的探讨烟曲霉生物膜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建立96孔细胞培养板的烟曲霉生物膜模型。参照CLSI M-38A2推荐的丝状真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15株烟曲霉的悬浮状态及其生物膜状态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米卡芬净。生物膜药物敏感性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进行评价。结果烟曲霉悬浮状态对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5株菌株对三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米卡芬净均为敏感;烟曲霉生物膜状态对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只有2株菌对伏立康唑敏感;15株菌对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都不敏感。结论烟曲霉生物膜的药物敏感性较游离状态明显降低,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将有助于提高药物敏感性。第二章低热联合抗真菌药物对烟曲霉生物膜形成影响的研究第一节低热对烟曲霉生物膜形成影响的动态研究目的探索不同低热效应对烟曲霉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将烟曲霉AF293的菌悬液(1×105孢子/m1)接种于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组织培养板中,分别在三种不同低热效应下(37℃、39℃和41℃)进行培养,构建烟曲霉生物膜。分别于培养4、8、10、16、24、48、72h后使用FUN-1荧光染料染色,并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各组生物膜生长情况及其厚度变化。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温度低热作用下对孢子的黏附率、黏附浓度无差异。但高温热效应能够加速孢子萌芽,加快菌丝的生长速度。但是同时高温也会导致菌丝的极性生长减弱,最终导致生物膜形成厚度的减小。结论低热效应能够减弱烟曲霉的极性生长状态,减弱其垂直方向生长的能力,进而将减少生物膜厚度形成。第二节低热联合抗真菌药物对体外烟曲霉生物膜药物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不同低热作用联合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烟曲霉生物膜活力的影响。方法建立96孔组织培养板烟曲霉生物膜模型。参照CLSI M-38A推荐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同时联合不同的低热(37℃、39℃和41℃)对生物膜形成的早期阶段(4h)及晚期阶段(24h)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三种抗真菌药物浓度范围均为0.06~2.0μg/mL。使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和结晶紫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生物膜活力和生物膜量进行检测。结果生物膜形成的早期阶段米卡芬净、伏立康唑各个药物浓度组在39℃或41℃作用下与37℃组无显著差异。然而两性霉素B组在37℃作用下,相对于39℃或41℃组能够更好的抑制生物膜的活力及其形成量。生物膜形成的晚期阶段,米卡芬净、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在39℃或41℃组,相对于37℃各个药物浓度组都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生物膜活力及形成量。结论在生物膜形成的晚期阶段使用低热效应联合抗真菌药物将有可能成为有效的烟曲霉生物膜治疗手段。第三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动态研究第一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动态研究目的动态研究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体外对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参照CLSI公布M-27A2方案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对85株念珠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并连续7d观测结果。结果48h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中位数分别为0.030μg/mL.0.030μg/mL、0.060μg/mL、0.125μg/mL、0.125μg/mL、0.500μg/mL。48h米卡芬净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中位数分别为0.030μg/mL、0.060μg/mL、0.060μ/mL、0.250μg/mL、0.500μg/mL。48h氟康唑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80、MIC10o中位数分别128μg/mL、64μg/mL、128μg/mL、2μg/mL、32μg/mL。85株念珠菌中未见对3种药物同时耐药的菌株。卡泊芬净组白念珠菌MIC50、MIC9024h后不再升高;光滑念珠菌MIC5072h后不再升高,MIC90120h后不再升高;其他念珠菌组MIC50168h、MIC9096h后不再升高。米卡芬净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MIC50、MIC9024h后不再升高;其他念珠菌MIC50、MIC9。在72h后不再升高。结论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属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中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作用更强,且MICs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并存在药物特异性和念珠菌种属特异性。第二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体外药敏实验产生“矛盾现象”的动态研究目的:观察念珠菌在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低浓度时被抑制、高浓度时出现菌落生长的“矛盾现象”的动态变化。方法在体外药敏实验中,采用CLSI公布的M-27A2方案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85株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连续观察7d。结果48h,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种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在卡泊芬净组分别为90.0%、20.0%、41.7%、37.5%、33.3%、28.6%,各菌出现该现象的起始,终点药物浓度分别为4/16、8/32、8/32、2/8、2/8、8/32μg/ml;48h后,仅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种该现象发生率仍升高。48h,在米卡芬净组仅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产生“矛盾现象”,发生率分别为5.O%、25.0%、33.3%,各菌出现该现象的起始/终点药物浓度分别为4/16、4/32、1/8μg/m1;72h,光滑念珠菌出现该现象。结论“矛盾现象”的产生及出现的时间存在念珠菌种间差异性和棘白菌素类药物特异性。卡泊芬净出现“矛盾现象”的发生率高于米卡芬净。各菌株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产生“矛盾现象”的发生率与MIC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