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涵盖的一个要点,在倡导全民美育、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特殊媒介,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也在不断挖掘古诗词与审美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的审美素养价值。但是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审美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策略的研究,并且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是将关注点放在小学阶段,整体上来看,所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丰富而理论价值匮乏。本研究拟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尝试建构起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以期对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提供标准和参照,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完善和提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第二章分别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结合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剖析出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五个要素,为后面章节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对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古诗词蕴含的审美因素;第四章着重研究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及优秀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课例,从审美素养的视角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等进行观察、整理并分析,试图发现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没有设计出合理、系统、明确的指向审美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五章首先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维度框架进行建构,由此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细化并形成层次梯度,再辅之以对应学段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设计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时,提供一些标准参考和实践指导。
其他文献
在数学领域内,全面发展不只意味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思想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加的“两基”之一便是“基本思想”。分类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按照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本研究基于“分类的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价值、当前“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相对较缺乏,对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展开研究
插图作为隐性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插图的使用频率却不高,插图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插图的编绘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缺少相应的使用说明与指导,使用者对插图的内容挖掘不深,插图使用方法单一。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插图的编用进行整体研究,提出插图编用建议,以期提高插图的编用质量。本文分四章对部编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插图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突出优势,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是人们集体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新版部编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识,我们应该充
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为了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资源意识和敏感性,解决教师在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专业素养与能力不足的缺陷,幼儿园立足幼儿生活,以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为切入点,构建更为贴近幼儿真实生活,符合幼儿真实兴趣与需要的生活教育园本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实践探索,分析出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特征、分类,梳理出将生成性资源捕捉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具体操作步骤,总结提炼
嘉绒藏区有着绚烂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丰富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对美术学科资源的开发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着促进作用。就当前嘉绒藏区小学美术课程来看,该地区民族文化与美术课程很少进行有效创新融合,该地区也缺乏与本土文化相关的美术校本课程。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进一步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此研究如何在藏
进入21世纪,继"后现代"之后,部分西方艺术批评家开始用"当代性"来定义和讨论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这代表了西方艺术批评界试图将"当代艺术"这一术语理论化的倾向。从时间分期的角度而言,"当代"是后现代的替代,而非延续,它通常被用来描述晚期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形态。关涉到何种艺术形态才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美国学者泰瑞·史密斯建立的星球叙事和当代艺术三分法尤其具有代表性,它是
课堂秩序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双向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而形成的一种使师生双方都充分沉浸其中的有序状态。良好的课堂秩序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混乱的课堂不仅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有着不利影响。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叙述一个班级的课堂秩序从混乱到有序的过
古代优秀的文化和内容蕴藏在古典诗词之中,而诵读是表现古典诗词魅力的最好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诵出蕴含在古典诗词中的真情实感,传达出巨大的社会内容。小学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阶段,该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古诗词情感。在小学阶段,诵读古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点,应当予以重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内容,主要阐述小学古诗词诵读
小学阶段对于个体来讲作用深远,其在此阶段中发展迅速,易受外界影响,而作为在个体的成长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对小学生来说短期影响其行为表现,长远来看对其思维和品质都影响深远。因此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班主任应具有建设班级文化的系统方法,故把握引发班主任带领学生思考以班级精神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事件应运而生,因为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