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土地变化科学”已经证明土地变化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里起到中枢的作用,其复杂性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人口或消费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不断改变着自然景观,大约从一万年以来,人类定居农业和驯养动物的出现则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而与我们目前人类环境变化方向高度相关的6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地覆盖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过去全球变化项目(PAGES)”的重点研究项目,并通过BIOME6000项目初步重建6000年前的土地覆盖,为人类认识自己未来可能面对的环境变化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的草地空间分布的演变方向,运用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和气候历史数据,重建了6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的中国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大暖期的中国草地类型有26种,少于现在的33种。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面积占比前三的分别是亚热干旱亚热带荒漠灌丛类、暖热干旱亚热带半荒漠类、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草地类型。和现代类型相比,面积变化最大的现代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草地主要由全新世大暖期亚热干旱亚热带荒漠灌丛类草地类型演化而来。从草地类型的热量级来看,全新世大暖期比现代少了寒冷和炎热这两个热量级。从草地类型的湿润度来看,全新世大暖期和现代的变化不大。从不同区域来看,全新世大暖期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草地类型种类不多,但都不是当今现存草地类型。全新世大暖期的青藏地区的草地类型种类多,面积小,位置分散,与现代草地类型相比差异较小。全新世大暖期的南方地区的草地类型较现今为少,但面积大,空间分布相似。另外,本文还探索出>0℃的累年均积温与累年均气温呈一元二次曲线回归关系,并且分别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累年均气温与>0℃的累年均积温模型与单个生态地理分区的模型。为今后在日观测气温数据的缺失下,研究重建历史积温给出了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