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变通:吴汝纶文学活动中的一种现象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enfeixu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这一时代各领域思想变化的幅度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中西碰撞带来的种种冲突,新旧交融引发的危机感,皆迫使传统社会做出回应。吴汝纶具有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也兼有守正与变通的复合型人格,在裂变时代尤其具有典型性。本文聚焦于吴汝纶的双重身份与复合型人格的内在关联,探寻吴汝纶守正与变通的特质在其古文创作及传承中的表现和意义,并由此考察古文在历史转型期从中心到边缘这一文化现象。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以吴汝纶的成长经历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复合型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第二章探究其守正与变通的特质在其文体观念及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一方面,分析吴汝纶对古文审美属性的追寻以及在新文体的冲击下对古文文体价值的维护,考察其文学创作中的守正现象。另一方面,论述吴汝纶将古文笔法穿插渗透进应用文体,有效地缓解了文之古与道之新的矛盾。同时吴汝纶执意将古文笔法作为翻译媒介,实际是为迎合上层文人的现实策略。第三章探究其守正与变通的特质在文学教育中的表现,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书目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他对文学教育的探求,在传承与创新中阐述古文乃至中学教育在晚清转型期的际遇,揭示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必然性。余论部分升华主题,笔者禀了解之同情,体会吴汝纶在文化变迁中困惑的典型心态,明确他的守正与变通在文体观念和文学教育中的种种表现归根到底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情结及对西方文明的亲近。作为一位有眼光、有思想、有情怀的晚清大儒,吴汝纶是晚清士大夫群体中的典型人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其守正与变通的特质影响深远,具有独特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术前3.0T磁共振神经血管成像序列,分别对脑干、面神经及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观察pHFS患者的症状组面神经根部与相关血管形态学上的结果,与非症状组及手术结果对比,探讨基于3D-TOF和3D-FIESTA的3D重建和VR模拟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一名熟练的神经放射科医生(审查员1)和一名熟练的神经外科医生(审核员2)采用盲法分析,分别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和后期处理
由于地理和文化历史等原因,甘肃的现代化进程总体晚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对于现代的前沿的思想观念的接受也比其他地方迟缓;但是在全球化不断高涨的今天,甘肃要想偏安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汉语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叙事性倾向。从最初少数诗人的个人尝试,到后来多数作者的纷纷仿效,融入叙事性元素的写作方法逐渐成为了一种诗歌创作潮流
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大桥北东口水道特大桥位于平潭海峡北东口水道,其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恶劣,承台吊箱施工期间承受巨大波浪力,因此对吊箱设计施工进行研究。本文着重阐述了北东口水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熠<资治通鉴释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
以某桥北岸索塔44#墩开挖基坑过程中采用的钢吊箱围堰为工程背景,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整体模型进行壁体、起吊吊耳、剪力牛腿、钢管撑、拉杆结构和拼装平台等钢吊箱
唐宋散文的巨大成就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影响”为着眼点,从“韩欧”并举的角度研究“韩欧”散文理论对“桐城三祖”的影响。方苞、刘大魁和姚鼐在“韩欧
<正>在开展"基于写作本位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充分把握儿童诗独特的艺术特征,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构建"以文为本读写结合"
汪辟疆先生既长于诗学,又深于诗功。有关汪辟疆的学术评价却一直未成学术热点,而立足汪辟疆旧体诗创作的专题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拟从汪辟疆先生旧体诗的辑佚出发,探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