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道时期的南亚政策——以英属印度、尼泊尔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道光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力的变化引起对外政策的变化。本文选取这一时期涉及清朝、尼泊尔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较大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相关史料,对清朝在英尼战争、鸦片战争和英藏勘界通商事件中的反应、立场、态度和举措等进行了剖析,从而达到认识该时期清朝南亚政策的目的。 十八世纪末的中尼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清朝对喜马拉雅山区域的影响力。已在印度次大陆站稳脚跟的英国人想打通与西藏的贸易通道,数次派人使藏商讨贸易问题。随着乾隆征廓尔喀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从而控制了西藏的对外事务权,切断了英属印度之前跟西藏所建立的政治联系。英属印度转而想先控制廓尔喀等西藏外围国家,再打通西藏门户。此时的廓尔喀新败于清朝,北进之路堵塞,改为南下以张国力,恰与英印冲突,酿成英尼战争。尼泊尔向清朝求救,嘉庆对廓尔喀求救的反应及对英尼战争的态度成为清朝南亚政策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史料详述了廓尔喀的求救过程,认为清朝拒绝援助廓尔喀的政策有着保守性、现实性的特点。进一步认为清朝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在于对廓尔喀的不信任和对英属印度的认识不足,这恰是清朝奉行朝贡体制和限关政策所致。英尼战争后,清朝在喜马拉雅山区域的影响力下降。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廓尔喀欲借中英战争收复被英国占领的土地,向清朝表示愿意出兵攻打英印。道光表现出跟嘉庆相似的防范廓尔喀的心理,拒绝采纳廓尔喀的建议,失去了联合打击英军的机会。与嘉庆时期相比,道光时期的清朝有着更多的了解英国的机会。在弄清楚了“披楞”即是英属印度后,清朝的南亚政策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在道光后期的中英第一次勘界中,清朝仍试图以传统的对外体制框架来消弭英国的冲击。这种体制虽然暂时顶住了英国的交涉压力,但已是日薄西山,发挥作用的余地将越来越少。至十九世纪中时,清朝在喜马拉雅山诸国的影响力基本丧失殆尽,仅留有接受朝贡的名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追求南亚影响力的主观性并无根本差别,而是有着延续性、继承性的特点。
其他文献
女性意识是激活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是女性解放的关键。本文以五四以后女性的婚恋家庭生活为剖面,在详尽描述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并揭示了五
如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环境合作日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中日两国本着“战略互惠精神”进行的环境合作,既有利于实现中
收继是基于宗法制度之上、以孝道和祖先崇拜为动力而形成的嗣子确立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到清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而成熟的制度,有关收继的法律也日益完善。本文以清代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医治好战争的创伤,重建了政治经济格局,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中迅速走向繁荣,中华民族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之后,又迎来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