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中断性能分析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设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现有的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技术,如时分多址接入、频分多址接入、码分多址接入等,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对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和高频谱效率的需求。因此,亟需研究新型多址接入技术。与OMA技术相比,非正交多址接入(Non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占用相同的时/频/码资源块,因此能够支持更多用户接入并具有更高频谱效率。为了提高信号接收可靠性并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可以进一步将协作技术融入NOMA从而形成协作NOMA。尽管NOMA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是协作NOMA技术的研究尚不完善,特别是如何实现低复杂度协作NOMA系统这一关键问题还需进一步回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融合用户中继协作和无线携能通信的新型NOMA系统。与基于专用中继的协作NOMA系统相比,新型协作NOMA系统能够避免部署专用中继,降低实现复杂度。然而,该系统相应的性能分析和优化理论都亟待建立。本文主要对该系统的中断性能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完善协作NOMA技术并为设计与部署低复杂度协作NOMA系统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首先,针对部署专用中继实现协作NOMA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采用用户中继协作的思想,在下行NOMA系统中让近用户为远用户充当半双工协作中继。同时,本文利用无线携能通信技术,让近用户从基站发射的无线信号中采集能量,并利用该部分能量为远用户转发信号,进一步解决近用户的中继能耗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分别考虑基于功率划分和时间切换的无线携能通信协议,以及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分析了该系统的中断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高斯-切比雪夫近似技术解析了中断概率闭式解,通过分析该闭式解提出了低复杂度中断概率最小化算法并在仿真中进行了验证。此部分研究成果能够为设计低复杂度低中断概率协作NOMA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其次,针对系统固定资源配置难以适配动态变化无线信道所带来的系统中断概率和基站能耗“双高”问题,本文通过自适应优化系统资源配置实现用户按需服务,同时降低系统中断概率和基站能耗。具体而言,本文分别考虑基于功率划分和时间划分的无线携能通信协议,通过建立NOMA基站到各用户信道条件、近用户和远用户最低速率需求、系统功率时间资源的关系,构造了以最小化基站能耗为目标、以系统不中断以及可用资源受限为条件的多维资源联合优化问题。由于直接求解该优化问题极具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该优化问题结构,提出了低复杂度功率时间资源按需分配的优化算法并在仿真中进行了验证。该部分研究成果能够为以降低系统中断概率和基站能耗为目标的协作NOMA系统资源分配提供理论指导。接着,针对半双工中继协作需要在两个正交时隙中分别完成信号接收和转发功能所造成的频谱效率受限问题,本文在融合用户中继协作和无线携能通信的NOMA系统中考虑全双工中继协作,即在下行NOMA系统中让近用户为远用户充当全双工协作中继,同时考虑在近用户端采用模拟域和数字域相结合的自干扰消除技术处理全双工收发信号产生的自干扰。通过对残余自干扰合适的建模,本文分析了残余自干扰对该系统中断性能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基于时间切换的无线携能通信协议和非线性能量采集模型的系统中断概率,利用高斯-切比雪夫近似技术获得并解析了中断概率闭式解,通过分析该闭式解提出了低复杂度中断概率最小化算法并在仿真中进行了验证。此部分成果能够为设计基于全双工中继的低中断概率协作NOMA系统提供理论指导。最后,针对用户中继协作对NOMA系统物理层安全的影响不明晰问题,本文初步探索了一个用户全双工中继协作下行NOMA系统,准确量化了全双工中继协作对NOMA系统物理层安全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考虑一个用户全双工中继下行协作NOMA系统与一个窃听者共存的场景,采用物理层安全中断概率为指标,分别刻画了NOMA系统中近用户和远用户的安全中断性能。研究发现,基于用户全双工协作的NOMA系统比基于用户全双工协作的OMA系统具有更好的物理层安全中断性能,而且自干扰消除能力越强,物理层安全中断性能越好。该部分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协作NOMA系统中的物理层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新疆在历史上又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汇聚、多元文化共生的重要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这里绿洲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相辉映的主要特征;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族群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曾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繁荣局面。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始终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受到东西方各种文化的浸润,进而构成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包括西域文化
细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部分细菌会引发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其可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器具表面形成的生物被膜进而造成生物腐蚀,或在外科手术植入物上形成生物被膜造成二次感染。特别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致使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出现并发展,如今已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不过,也有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如肠道菌群即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生物被膜也因其独特的生理化学性质,可被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发挥正面作用,近年来更是作为生物
自1945年光复后,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接续中国大陆的史学传统后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史学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与大陆地区的发展并不相同。本文拟由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五十年间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作梳理,旨在了解这一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战后台湾地区学术的发展走向,从而分析战后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具有空间分集增益和波形分集增益,能够为目标参数估计带来一定性能改善。经典MIMO雷达估计理论通常依赖于正交发射信号、空间不相关目标反射系数以及白噪声等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逐渐发现,完美正交发射信号难以实现,由此还可能引发空间相关噪声。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MIMO雷达与外辐射源雷达、雷达通
目前,基于P型栅的增强型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P型栅Ga N HEMT)是实现高效、高频、高温功率变换的一种良好方案,且其凭借在成本、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已进入商业化应用。但在P型栅Ga N HEMT功率器件应用过程中,仍面临功耗模型精度较低和诸如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P型栅Ga N HEMT功率器件在面向应用过程
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在军事保密通信、高分辨率成像、高精度无损探测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太赫兹系统应用的高增长极大的刺激了高性能太赫兹器件与电路的需求。太赫兹固态技术是实现高频率、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系统的重要基础,半导体器件是太赫兹固态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以磷化铟双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InP DHBT)最具有代表性:InP DHBT具有优异的高频特性及功率特性,是目前太赫兹固态技术领
河口湿地因其独特的海陆交汇区位、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梯度异质性,成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河口湿地同时受陆地和海洋的双重调控及径流-潮流影响,生物组成多样,食物网结构复杂,是营养级联效应的典型生态系统。作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河口湿地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堤坝建设、人为恢复活动、石油开采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都导致自然水文连通度、连通方式和水文节律的改变,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河口湿地结构
水稻驯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进化过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阐明水稻驯化驱动的根际微生物组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规律,进而应用于改良、重组和构建栽培稻根际微生物组是农业发展重要增长点。现代栽培稻包括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及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由不同的野生种驯化而来,且独立起源于亚洲和非洲。本研究共以12种具有遗传关系的野生稻及栽培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及
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会破坏生殖器官功能,使花药发育受损、花粉育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商品粮区,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1/9。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水稻种植区,孕穗期冷害频繁发生,严重的威胁了当地水稻的生产。由于孕穗期耐冷表型鉴定上存在困难,目前只有少数孕穗期耐冷基因被鉴定出来。因此,挖掘更多的孕穗期耐冷基因,解析其调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鉴定到了
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它的目标是挖掘数据中的簇,使得在同一簇中的数据比在不同簇中的数据更相似。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聚类算法并把它们广泛应用于图像分割、信息检索、数据压缩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复杂结构数据,比如形状不规则数据、密度不均匀数据等。聚类这些数据给传统的聚类算法提出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