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泛收集垦利县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以1986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为基础对土壤质量本底值进行了评价,筛选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质量指标,建立了基于3S 的土壤质量自动化评价流程。利用2003 年12 月土壤实地调查和分析数据,对研究区2003 年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价,通过与1986 年土壤质量本底值的比较,查清了土壤养分、盐分及综合质量时空的演变规律。利用遥感影像提取1987 年和2002 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摸清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并建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关系,据此构建了土壤质量模型和预警模型。利用1986-2004 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资料选择了34 个指标对研究区的土壤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详细分析了影响可持续的利用的障碍因素,据此提出研究区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本研究从1986 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选取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土壤含盐量、土体构型等10 个指标,以相关系数确定其权重,采用不同的隶属度函数计算指标隶属度,以指数和法采用传统方法对垦利县土壤质量本底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土壤以适合林牧的质量中等的Ⅳ、Ⅴ、Ⅵ等地最多,占总面积的48.95%,而适合耕地的Ⅰ、Ⅱ、Ⅲ等地仅占21.93%,不易利用的Ⅷ等地占23.39%,说明研究区土壤整体质量较低。 研究建立了基于3S 的土壤质量自动化评价的方法流程。以GPS 准确的定位技术完成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数据录入,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最新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利用mapgis 对原有指标数据进行矢量化,然后转化为arcgis 的栅格格式,利用隶属度函数形成各指标隶属度分布图,采用指数和计算公式,利用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自动形成土壤质量等级分布图。 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筛选出两种适合黄河三角洲的土壤质量指标。基于土壤有机质、含盐量和全量养分和基于土壤有机质、含盐量和速效养分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评价中可以选其一组即可满足评价要求。基于土壤有机质、含盐量的评价与10 个指标全考虑在内的评价结果一致率在90%以上,说明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可以用土壤有机质和含盐量两个指标来反映土壤质量的高低。 根据1986 和2003 年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对照分析,研究区土壤总体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