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用突出成绩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以及文化习俗,部分人对女性参与体育接受程度仍然较低,认为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就会具有男性化的特征,不再符合传统女性的社会身份。也有人认为,参与体育运动会使女性产生性别角色的偏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女性也会感受到性别角色冲突带来的矛盾。术科学生具有独特的身份定位,她们接受文化教育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同时,也是多年从事体育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她们的性别角色是否受到了体育运动的影响,她们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专项的喜爱,还是不得不为之的排斥,这些都是术科生这个群体体育参与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本研究基于性别角色的视角,对女性术科生的体育参与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了解术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减少她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顾虑,为推动女性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略尽绵力。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上海体育学院术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术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性别角色进行调研统计分析,并以前两个部分为基础,分析性别角色对术科女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26份。运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对包括体育知识掌握程度,体育情感,体育参与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发现术科女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对自己专项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关注较多;情感方面,学生能够在参与专项体育活动中普遍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成功感,荣誉感等情感体验;学生对专项抱有的态度主要是呈现中度偏向积极的态度,但确实存在着对专项的消极态度。在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专项体育活动时长普遍较长,频率较高,非常符合术科生的运动员的身份特征。在对学生的性别角色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术科的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中双性化人群占比最多,符合过往研究中关于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的总体特征。不同专项体育项目类型的性别角色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角色的学生每次进行专项体育活动时长、进行专项体育活动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角色之间学生体育认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角色之间的体育情感体验,专项积极态度,专项消极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女性化人群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在体育参与情感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为使女大学生更好的从事专项学习与训练,提出了一些建议:(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学校要积极开展学院间跨学科课程。(2)积极调整心态,培养健康的体育态度。学生要正确对待体育比赛中的胜负与竞争性质。闲暇时间合理安排体育专项训练与休闲娱乐活动。(3)设置男女共同参与的体育项目。(4)树立正确的性别观,转变校园性别氛围。要在高校内首先营造好不歧视任何性别角色的文化氛围。要培养学生对自我性别角色和自我形象的理性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