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便携式电化学免疫传感快检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气温高、湿度大,饲料因霉菌滋生而霉烂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降低,造成资源浪费,对饲料和养殖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伴随经济损失的同时,其也危害着畜禽健康生产,从而引发出畜禽产品与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玉米赤霉烯酮(ZEN)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变饲料中常见且污染严重的真菌毒素。畜禽采食受ZEN污染的饲料会出现假发情、难配种、流产和死胎等严重问题。除此之外,还具有免疫抑制、基因毒性、肝毒性和神经毒性效应。因此,建立灵敏、快速的检测ZEN新方法迫在眉睫。免疫传感器具有快速、便携、特异性强等优点,是本研究开发ZEN便携快速灵敏检测方法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建立三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传感性能,电化学性质和稳定性等方面作对比,为建立饲料与农作物的ZEN快速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法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Ab2-Au NRs-Thi-α-CD信号标记构建了一种用于ZEN的灵敏检测的电流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对复合电极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质及生物相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免疫传感电极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利用自制的金纳米棒(Au NRs)、硫堇(Thi)、α-环糊精和ZEN抗体制备的复合物作为信号标记探针,通过夹心免疫模式成功修饰在电极表面。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其线性范围为0.01 ng m L-1-100 ng m L-1,检测限为0.003 ng m L-1。并将该传感器在玉米和小麦等实际样品中成功应用,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可行性和实用性。2.基于含有羧甲基纤维素(CMC)的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D)-多壁碳纳米管(MWCNT)纳米复合材料的简单便携式免疫传感器的设计和开发,使用连接智能手机的U盘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对饲料原料和农业食品中的ZEN残留进行快速电化学免疫分析。由于PD、MWCNT和CMC中含有丰富的羧基,大量的ZEN单克隆抗体被共价固定在修饰纳米复合材料后的电极表面。利用同样的纳米复合材料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并连接智能手机制备了一种简易的便携式U盘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免疫传感器在0.001-100 ng m L-1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佳条件下检出限为0.15 pg m L-1,这与在台式电脑的传统电化学工作站上用玻碳电极制备的免疫传感器的结果一致。基于所提出的免疫传感器的优异性能,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快速检测饲料成分和农业食品中ZEN等有害物质的分析方法。3.利用二维材料二硫化钼(MoS2),α-环糊精(α-CD)和羧基化石墨烯量子点(CGQDs)经过层层修饰电极,建立了快速检测ZEN的电化学免疫传感电极(BSA/anti-ZEN/CGQDs/MOS2-α-CD/GCE)。并以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分子(PAMAM)甲苯胺蓝(TB)及金纳米粒子(Au NPs)与ZEN抗体结合制备为抗体信号标记物(Ab2-PAMAM-TB-Au NPs),实现电化学信号的放大。并将其应用至U盘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结合一次性丝网印刷电极与智能手机制作一种简易的U盘便携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U盘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体积小、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建立ZEN检测的线性关系,检测范围为0.3 ng m L-1至24.3 ng m L-1。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可知,电化学传感器获得了较低的检测下限,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更为灵敏且设备操作简单,成本更低。最后对玉米和小麦加标回收检测ZEN,回收率在97.28%-103.53%范围内,表明根据该研究方案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能够有效检测ZEN。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眼膜联合“挤+挑”治疗眼周粟丘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眼周粟丘疹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挤+挑”传统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每晚用中药眼膜(由人参、积雪草、苦参、桑叶、玫瑰花、菊花、白鲜皮、绞股蓝及三七等药物粉末等量混合,加入适量蜂蜜、维生素E、蛋清制成)外敷眼周粟丘疹。“挤+挑”治疗3 d后开始每晚
期刊
为了探讨Nrf2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自噬是否参与了钼镉联合诱导的鸭肝细胞毒性,选用160只健康8日龄鸭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钼镉联合亚慢性鸭中毒模型,七钼酸铵[(NH4)6Mo7O24·4H2O]和硫酸镉(3Cd SO4·8H2O)分别作为钼和镉的来源添加在每千克(kg)饲料中。实验分为4组:Control组(0 mg Mo+0 mg Cd)、Mo组(100 mg Mo)、Cd组(4 mg Cd
学位
肾脏是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但NIBV致肾脏炎症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TLR4/TLR7信号轴与NIBV致肾脏炎症的相关性,意在阐明宿主感染NIBV后TLR4/TLR7信号通路与肾脏炎症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海兰褐蛋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攻毒组(200羽)与对照组(100羽)。在28日龄进行攻毒实验,接种NIBV SX9毒株(10-5/0.2m L);在实验1
学位
为探究硒对镉诱导的鸭肝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以13日龄鸭胚为实验材料,氯化镉(Cd Cl2)和亚硒酸钠(Na2Se O3)为镉源和硒源,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建立鸭肝细胞损伤模型,待细胞生长至适当密度进行实验处理。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组,DMEM培养基)、镉组(Cd组,DMEM培养基+4μM镉)、镉+硒组(Cd+Se组,DMEM培养基+4μM镉+0.4μM硒)和硒组(Se组
学位
本文旨在探究以TRPML1为靶点防治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致猪肠道损伤的有效性。实验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AFB1染毒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免疫荧光、透射电镜等技术检测细胞ROS、Ca2+浓度、凋亡、自噬及自噬流的情况,并采用活性氧(ROS)清除剂(N-Acetylcysteine,NAC)、自噬抑制剂(3-Me
学位
为了探讨钼镉联合通过PTEN/PI3K/AKT通路对鸭肝细胞凋亡和焦亡的影响,选用160羽8日龄健康绍兴鸭作为实验动物(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0 mg/kg钼和0 mg/kg镉),钼组(Mo组,100 mg/kg钼)、镉组(Cd组,4 mg/kg镉)和钼镉联合组(Mo+Cd组,100 mg/kg钼和4 mg/kg镉),镉和钼的来源分别为硫酸镉(3Cd SO4·8H2O
学位
本研究旨在探讨钼镉联合处理对绵羊肾脏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60日龄绵羊,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钼组(Mo group,45 mg Mo·kg-1·BW)、镉组(Cd group,1 mg Cd·kg-1·BW)和钼+镉组(Mo+Cd group,45 mg Mo·kg-1·BW+1 mg Cd·kg-1·BW)。试验选取钼酸铵((NH4)6Mo
学位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水平载锰铜锌蒙脱石(MZCM)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与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以期为增加肉仔鸡生产中微量元素新的添加形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载锰铜锌蒙脱石制备工艺的优化试验从硫酸锌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 H四个条件入手,单因素确定三个水平后设计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蒙脱石载锌量影响次序为:硫酸锌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 H,且制备载锌蒙脱石的最佳工艺为硫酸锌浓度0
学位
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成本低廉、广谱杀菌、无耐药性的新型消毒剂,许多文献报道了其在鸡蛋上的应用,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存在杀菌机制不明、有效氯浓度(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ACC)较高、对蛋壳表面角质层有损害等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为微酸性电解水在鸡蛋上应用提供更加完
学位
随着人民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动物肉类需求量及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日粮能量供给量及饲喂方式对动物生产性能和胴体脂肪沉积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湖羊产业发展迅速,在生产上采用高精料育肥方式会形成不同部位的脂肪沉积增加,从而影响肉品质。细胞自噬可将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和细胞器运送至溶酶体进行降解和再循环,在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储存中起着关键作用,与机体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同时又受日粮能量水平影响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