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联合国大会人权议程设置研究——论证性谈判的视角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大会是当代全球治理体系中最具代议制特征的国际机构,是联合国会员国阐述各自立场、协商共议全球性事务的场所,同时还是联合国的审议和决策机构。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全球性组织以及多边谈判平台,联大汇聚了世界目光。联大讨论的议题能够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且议题进入联大以后就有可能在后续审议的基础上最终成为联大国际决策。联大的议程设置是当代全球治理进程中建立规范、标准以及确立政策路径的关键步骤。随着全球影响力的提高,中国亟需与之相配套的联合国大会议程设置能力来影响联合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全球性策略、规则与执行制度,从而在联合国人权治理领域起到引领作用。中国须破除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人权话语霸权和制度霸权,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联大人权议题中的话语权,从而真正建立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符的国际人权话语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并不断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提高中国在联大人权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既必须遵循现行的国际人权秩序和规范,更须借助联合国人权机制在国际关系中进行实践。联合国大会人权议程设置谈判话语中基于科学、道义精神以及利害关系论述方面的强大的逻辑论证,是影响会员国谈判话语说服力和人权议题议程设置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多边谈判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证性谈判是联合国大会人权议程设置多边谈判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其说服力能够促进谈判的说服力,提升谈判者的谈判能力,进而提升其议程设置能力。中国若想要成功地在联合国大会及人权理事会中设置人权议程,掌握议程设置权,必须提高论证性谈判的说服力和能力。本研究根据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人权议程设置中发挥的不同角色将中国参与联合国人权领域的合作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有限参与),第二阶段1991年-2012年(充分融入),以及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主动引领),以不同阶段中的标志性事件,例如第一阶段中《发展权利宣言》在联大的设置、第二阶段中联大对人权理事会的设立以及第三阶段中中国所倡议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在人权理事会的通过等三个案例为例,考察中国在有限参与、充分融入与主动引领等不同角色中在联合国大会及其下属机构人权理事会设置人权议程的谈判中影响论证性谈判策略的因素,研究中国在联大人权议程设置的各阶段中是如何运用论证性谈判策略来论证己方人权立场,反驳他方攻击而提高己方谈判说服力及论证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论证性谈判提高了谈判的说服力,在联大议程设置的谈判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联大议程设置中,谈判的说服力既受到谈判者、受众等论证本身因素的深刻影响,也受到制度、规范及外部权威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发展权利宣言》中,中国运用论证性谈判的效果主要是受到论证本身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论证本身因素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运用了类比、参考已经确立的原则以及考虑国际受众的共同利益等策略;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论证中主要考虑到了“自决权”这一既有国际规范的影响。在中国参与联合国大会《人权理事会》议题议程设置谈判中,中方谈判代表自身因素及其在论证中所使用的类比策略以及制度化、规范和外部权威等因素均影响了论证性谈判的说服力。中国积极遵守联大议事程序与规则,深入学习了联合国中业已存在的国际人权规范与原则,努力为己方论证获取合法性,积极运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人权理事会》议程设置的谈判中更加熟练地运用了论证性谈判策略来论证自己立场、主张的正当性。中国在人权理事会《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议程设置的谈判中,中方代表积极推进了该议题的磋商与谈判,在谈判与论证中多次提及该议题的公共产品及共同利益属性以说服人权理事会成员、非政府组织、各国民众等国际受众,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中,中国代表不仅遵守了联大及人权理事会的议事规则,还提及了“公平正义”、“合作”等国际规范,对国际人权规范的态度呈现出主动塑造与引领的新变化。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人权议程设置各阶段的进程中,运用论证性谈判策略维护己方人权立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反驳西方国家对中国及中国所参与议题中立场的指责、诘难,实现了自身说服力的提升,促进了人权议程设置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还发展出了以“生存权”、“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话语,以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时代标志的国际人权话语,在联合国大会人权议程设置中逐渐实现了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有限参与到充分融入,继而引领联合国人权事业发展方向的转变。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是牙周组织的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牙周支持组织因炎性病变而遭到破坏,是目前人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性牙周炎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基因及其SNP与慢性牙周炎易感性之间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争议与矛盾。尤其
学位
目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颌面部高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为严重。颞下颌关节滑膜肿胀增厚,软骨损伤增加了疾病的难治性。焦亡是一种细胞炎症性损伤形式,NLRP3炎性小体的组装后释放炎性因子IL-1β,IL-18。MIF作为多效因子,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在此过程中活化的NF-κB通路最具有指向性,本研究旨
学位
蛋白核小球藻是十分重要和常见的可食性微藻,具有丰富的营养。然而,小球藻存在特殊的“藻腥味”,会直接或间接给食品带去不良风味,影响相关食品的可接受性。目前,人们对这种藻腥味的具体风味成分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蛋白核小球藻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蛋白核小球藻及其他四种常见食(饲)用微藻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风味特征,确定蛋白核小
学位
目的:饲鸽者肺的发病机制、肺组织病理学特点等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饲鸽者肺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同时探讨不同病理时期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并通过动物模型进行肺纤维化机制研究,为阻断过敏性肺炎炎症损伤和肺纤维化进展提供新靶点。方法: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总结分析饲鸽者肺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2)分析纤维化期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α-SMA、TGF-β1及Notc
学位
研究目的:新疆是包虫病的流行和高发地区,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均难以有效满足包虫病的临床治疗需要。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包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行方案。本研究旨在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放射治疗在包虫病治疗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其目的如下:1)探讨放射线治疗绵羊肺包虫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探讨放射线治疗后,绵羊肺包虫病灶组织内TGF-β1、MMP-
学位
目的:临床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在免疫化疗过程中,T细胞免疫特征及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DLBCL相关CD8+T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
学位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在城市路段早晚高峰期间车辆变道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关键问题。车辆随意变道或强制变道会恶化交通环境,造成目标车道后车产生减速或停车现象,严重时引发交通事故等风险。本文以快速路(西安市南二环快速路)高密度交通流(0.80≤V/C≤0.90)条件为研究背景,以车辆变道为研究内容,探讨了车辆变道过程及变道对目标车道后车造成的影响。首先,提取变道数据,采用
学位
目的:通过纳入胸痛中心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患者的临床临床数据建立数据库,对NSTEMI患者的初步诊断进行准确性评价,分别选用Logistic回归方案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NSTEMI诊断模型,通过模型性能的综合评价筛选
学位
目的:通过构建脓毒症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模型犬,研究此模型犬发生心力衰竭发生时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关检测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心肌酶、心肌酶同工酶、尿素氮、肌酐)的变化趋势,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评价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疾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早期识别、及时干预,那么对于这些疾病而言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位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疗效评价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研究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最佳药物治疗(OMT)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主要手段,关于上述三种治疗方式,两两之间进行疗效比较的研究较多,但结果尚无定论。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