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目标定位的知识跨模跨域迁移融合理论及方法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blue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置信息作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交互的泛在连接,提供了重要的感知信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位置服务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正从室外向室内/地下等更加复杂的空间发展,以提供无所不在的基于位置的服务。然而传统的基于单一信源和参数化定位的方式面临着信号观测空间有限、多径干扰、非视距传播等棘手问题,环境适应能力、精度和稳健性都较差,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方案能够提供泛在、无缝、智能的定位服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目标定位的主体总是处于无线/雷达/光电/惯导/视觉等异构传感器的交叉覆盖之下。这些传感器可以提供以目标位置空间为中心的丰富的多模态定位信源模板(如信号强度/角度/时延/角速度/加速度/图像/视频等)。同时,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以机器学习技术为代表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指纹定位因无需繁杂的参数估计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些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指纹定位算法不仅克服了传统单一信源只能处理特定环境的缺陷,其在多径、非视距等场景下相比参数化定位策略也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但在“高动态变化”环境下,目前这些方法仍然缺乏对环境的动态感知和深度认知,具体表现在:(1)不同的定位信源和定位算法各有优缺点,目前的融合算法缺乏对信源空间、算法空间、权重空间的联合优化;(2)离线指纹库易失效,传统方法需要不定期采集大量同构有标签数据进行指纹库更新,具有繁重的样本采集负担和维护成本;(3)高动态场景下,多模态定位数据表现出硬件、时间、空间、维度等不同域上的差异性,使得位置指纹具有跨模跨域的分布性差异,目前仍然没有算法能在该类复杂场景下实现稳健的高精度定位。本论文引入小样本学习、基于多源信息的知识融合、基于域自适应的知识迁移等技术理论来处理这些关键性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为:(1)为解决不同定位算法在融合时置信度不一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校准的有监督融合算法。该方法在定位的离线阶段引入概率对齐模块,通过校准数据对齐算法的置信度。基于校准的定位模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贝叶斯网络融合模型,可以评估不同模型的可信度的同时,智能化地估计目标位置。该算法克服了传统融合定位中算法空间选择的难题,平衡了不同定位算法的预测置信度,可融合多种不同类型的定位算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2)为解决多模态定位信源融合的有效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值发现的无监督融合算法。该方法在离线阶段首先通过构造派生指纹特征得到有效的多源知识表征,然后在线上定位阶段引入混合指纹质量指标对多种信源进行概率建模并评估不同信源在不同子区域的优势,最后使用Gibbs-EM融合定位算法迭代求解建立的概率模型,发现最具可信度的信源及其提供的位置。由于混合指纹质量的估计在线上阶段完成,该方法无需离线阶段的权值训练,存储和匹配,因此消除了有监督融合方法中的权重空间估计难题,降低了系统负担。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无需额外的指纹和硬件校正,不仅能够克服信源空间选择难题,还同时具备细粒度区域切换、快速增量融合、多风格融合的优点。(3)为解决部署指纹库的时间漂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标签异构知识迁移的指纹库重构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细粒度源域、跨域特征映射、迁移权重学习三个子模块,实现了首个支持异构小样本校准数据的实时指纹库更新与位置估计的全新定位机制。通过引入核函数映射,该算法还支持更复杂的非线性定位数据输入。该算法还提出了一种三步迭代优化策略来得到问题的闭式解,能有效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较低的人工负担下实现指纹库的自动、实时、连续的更新,由此带来的定位精度比使用静态指纹库提升约两倍。(4)为解决动态环境下的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动态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框架。首先深入探索和分析了高动态环境下影响定位精度的深层次原因,发现了短期定位和长期定位下跨模跨域数据中存在的小样本、数据分布差异、特征异构等制约知识迁移与共享效率的关键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知识迁移与融合的思想,针对长期定位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从样本、特征和模型三个层级上进行多层级异构知识迁移的算法。针对短期定位下的挑战,构建了一种增量集成定位模型,能够同时学习模型参数和估计位置进而解决短期的分布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该框架带来的精度比传统方法提升了约1.3倍,远远超过现有基准定位算法的性能。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定位领域,其原理和方法可直接拓展到目标识别、探测等目标感知领域,可为复杂环境下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目标智能感知提供重要的解决手段。
其他文献
自1945年光复后,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接续中国大陆的史学传统后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史学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与大陆地区的发展并不相同。本文拟由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五十年间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作梳理,旨在了解这一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战后台湾地区学术的发展走向,从而分析战后台湾地区的史学方法与史学史研究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具有空间分集增益和波形分集增益,能够为目标参数估计带来一定性能改善。经典MIMO雷达估计理论通常依赖于正交发射信号、空间不相关目标反射系数以及白噪声等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逐渐发现,完美正交发射信号难以实现,由此还可能引发空间相关噪声。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MIMO雷达与外辐射源雷达、雷达通
目前,基于P型栅的增强型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P型栅Ga N HEMT)是实现高效、高频、高温功率变换的一种良好方案,且其凭借在成本、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已进入商业化应用。但在P型栅Ga N HEMT功率器件应用过程中,仍面临功耗模型精度较低和诸如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P型栅Ga N HEMT功率器件在面向应用过程
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在军事保密通信、高分辨率成像、高精度无损探测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太赫兹系统应用的高增长极大的刺激了高性能太赫兹器件与电路的需求。太赫兹固态技术是实现高频率、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系统的重要基础,半导体器件是太赫兹固态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以磷化铟双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InP DHBT)最具有代表性:InP DHBT具有优异的高频特性及功率特性,是目前太赫兹固态技术领
河口湿地因其独特的海陆交汇区位、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梯度异质性,成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河口湿地同时受陆地和海洋的双重调控及径流-潮流影响,生物组成多样,食物网结构复杂,是营养级联效应的典型生态系统。作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河口湿地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堤坝建设、人为恢复活动、石油开采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都导致自然水文连通度、连通方式和水文节律的改变,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河口湿地结构
水稻驯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进化过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阐明水稻驯化驱动的根际微生物组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规律,进而应用于改良、重组和构建栽培稻根际微生物组是农业发展重要增长点。现代栽培稻包括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及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由不同的野生种驯化而来,且独立起源于亚洲和非洲。本研究共以12种具有遗传关系的野生稻及栽培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及
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会破坏生殖器官功能,使花药发育受损、花粉育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商品粮区,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1/9。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水稻种植区,孕穗期冷害频繁发生,严重的威胁了当地水稻的生产。由于孕穗期耐冷表型鉴定上存在困难,目前只有少数孕穗期耐冷基因被鉴定出来。因此,挖掘更多的孕穗期耐冷基因,解析其调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鉴定到了
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它的目标是挖掘数据中的簇,使得在同一簇中的数据比在不同簇中的数据更相似。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聚类算法并把它们广泛应用于图像分割、信息检索、数据压缩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复杂结构数据,比如形状不规则数据、密度不均匀数据等。聚类这些数据给传统的聚类算法提出了严峻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设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现有的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技术,如时分多址接入、频分多址接入、码分多址接入等,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对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和高频谱效率的需求。因此,亟需研究新型多址接入技术。与OMA技术相比,非正交多址接入(Non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占
金刚石具有超宽禁带(5.5 eV)、高热导率、高本征迁移率、高击穿电场、高饱和速度、和低介电常数等特性,在微波功率和电力电子器件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氢终端和硅终端是两种分别利用氢和硅原子修饰金刚石表面的终端技术,与其他终端技术相比,二者分别具有载流子浓度高和绝缘膜/金刚石界面质量好等特点。采用氢终端和硅终端金刚石作为器件沟道制成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