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学术文化的传承,是学术研究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学术创新的有效路径之一。石门坎教育研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规范的学术研究专著,本研究以《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1900—1949)》、《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贵州石门坎苗族百年学校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语文:言语生命的赋形——贵州石门坎“波拉德”课程人类文化学探究》四本教育研究专著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以通过对四本教育专著的文本分析,并辅以对石门坎教育历史文献的梳理、石门坎教育研究文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实地的田野调查,力图呈现石门坎教育的内涵和其历史发展的概况,并对石门坎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最后基于四本教育研究专著阐释石门坎教育研究的特点。通过对石门坎教育历史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石门坎教育的内涵包括:石门坎学校教育、石门坎平民教育和石门坎教育研究。在研究中,首先对石门坎学校教育发展的百余年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而梳理出石门坎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随后梳理了石门坎平民教育中的苗族扫盲教育、实业教育、艺术教育的成就和缺陷;最后对石门坎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而呈现石门坎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确立石门坎教育的三大内涵和对相关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不仅为石门坎教育正其名,同时也呈现出石门坎教育发展和研究历程中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后文的反思性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文献基础和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一书呈现了石门坎社区文化结构的兴衰历程。石门坎文化社区结构中主体的进退直接影响石门坎文化社区结构的扩大与衰落。这本专著将石门坎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结构性的建构。在石门坎文化的研究中,该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石门坎文化原有结构衰落过程中,是否有一个新的结构在兴起,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教育与族群认同——贵州石门坎苗族的个案研究(1900—1949)》一书呈现了石门坎苗族族群认同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石门坎个案的研究,教育的作用体现在,它是传教之方、兴族之略、化民之策。总的来说,教育在石门坎苗族民族(族群)建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人类学的个案研究,研究者更为重要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石门坎个案的研究来折射整个中华民族的建构历程;《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贵州石门坎苗族百年学校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一书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对一个家庭四代人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阐释。作为教育人类学规范的个案研究,通过个案来反思整个石门坎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才是研究者的真正意图所在。《语文:言语生命的赋形——贵州石门坎“波拉德”课程人类文化学探究》一书巧妙地将石门坎教育通过空间场域、信仰场域、文化(文字)场域建构为一个整体,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理论—-“语文:言语生命的赋形”。这本书中不仅有扎实的田野基础和理论阐释,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扎实的田野和深度的理论阐释注定其为石门坎教育研究中的又一本典范著作。通过对石门坎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对石门坎教育学术研究的文献综述、对四本教育研究专著的重点反思,提出了“多元视野中的石门坎教育研究”论点。其中“石门坎教育”的内涵上文已经有所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多元视野”从本文的行文过程可知其内涵之一为:对石门坎教育内涵的鉴定;对石门坎教育发展历程梳理;对石门坎教育研究文献的述评以及对四本教育研究专著的反思。“多元视野”的内涵之二为:多元理论视阈中的石门坎教育;多方法研究石门坎教育;不同学科视野中的石门坎教育。这层内涵主要是通过四本研究石门坎教育的专著体现出来。在这种多元的视野中,研究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约而同的遵循着“田野—民族志撰写—理论阐释(理论建构)”的研究范式。这正是教育人类学研究所极力倡导的研究范式,因此,本文认为这四本关于石门坎教育研究的专著共同遵循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石门坎教育的历史,亦或现在都是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过程中的研究重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