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用菌质量安全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共同维护,然而一些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采用劣质原材料以及菌种,使用比较落后的生产加工设备以及工艺,整体物流水平较低,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的存在不只危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会阻挡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步伐。在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到销售的过程中,如何防范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是保障食用菌质量安全的关键之处。在分析了国内外农产品风险研究现状的前提下,结合供应链理论、风险管理理论、HACCP以及GAP对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确定了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加工风险、物流风险、销售风险4个方面,建立了初步指标体系,并通过采访调查以及隶属度分析2个方面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最终的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具有所需数据少、使用简便、人为因素干扰小等优点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在确定判断矩阵时,采用了10/10-18/2标度法,使判断矩阵更加有效。另外,对原始的基本一致性检验进行改进,通过改变判断矩阵,避免了基本一致性的检验。并以黄松甸黑木耳进行实例分析,对黄松甸的木耳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可以得出其风险值为3.194,属于中等偏高风险,需要提高木耳的质量安全性,根据上述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了木耳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措施。通过风险因素的权重值以及每个风险的得分可以得出,加强木耳生产全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加强木耳加工能力、完善木耳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等措施来对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管理,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木耳销售环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与主动控制并建立食用菌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从食用菌整个流程上最大程度的实现食用菌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