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台历史建筑保护法规比较研究——建筑遗产的身份认定与控制原则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ja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保护法规是从保护学理转化到保护实践的关键。本研究选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上海,香港,台湾--的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作为研究文本,围绕三地建筑遗产在保护法规层面的身份认定及控制原则,分析法规文本作为从保护学理到保护实践的转化工具,如何控制三地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本研究内容包括:三地保护法规的形成与背景,三地保护法规对保护对象的认定与控制,三地保护条款体现的保护机制,三地保护法规的影响与前景。本研究旨在通过以上探讨,管窥上海保护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能的改善方向,或为内地其它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参考。   本研究结果如下:历史建筑有效的法律控制底线有赖于其明确的法定身份认定;法规层面的控制原则,需要严格性和灵活性兼顾;由于这些控制原则既依赖于体制,又需以法规语言的形式出现,因此绝不等于学术研究,不必要把学术研究的惯有思维照搬到法规制定上来;立法思路还需原到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团体的相互关系上去。   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完全有町能制定一部广泛适用于我国内地其它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法规。
其他文献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城区的工业企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更新的加速发展已经关闭或者即将搬迁。这些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意愿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稳定的良好背景下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一些问
本文研究了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术语形成于90年代晚期,用以描述一系列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趋向,其中自然系统和建造系统的互动成为决定城市形态的基
建筑外墙是建筑外围护体系的主要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欣赏和使用建筑的感受。一方面,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外墙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世界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
建筑的多样化需求带来建筑形象,功能,技术的差异化和市场细分,最终促成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发展。在面临建筑设计的诸多诉求下,以几何实体碰撞检查为主要协调手段的建筑信息模型(简称
在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中,公众开放空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空间实体,它承载了千百年来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成熟市民社会的环境下,这种对公众开放的城
高校体育馆建筑因其独特的使用方式和建筑特点,使满足场馆能够进行低成本运营的节能设计,成为高校体育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方法去评估节能设计,更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是我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与开拓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刘敦桢先生教育实践历程的研究与考证,探索性的归纳、总结了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大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校园建设速度加快,节能需求与生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
旅游环境建设是关系一个旅游地或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旅游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对生态旅游及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