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治法介导mTORC1细胞自噬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理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自噬所涉及的疾病种类日益繁多,已然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范围不断地拓展,研究的层次日渐加深。研究表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自噬起着关键作用。自噬水平的改变与抑郁症、慢性应激损伤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自噬对神经元的影响上。抑郁症机制复杂,研究自噬与抑郁症的关系意义重大。许多抗抑郁药参与调控自噬的活性,影响自噬信号通路,使得自噬可能成为抑郁症一种潜在的药理学研究热点。自噬功能失调与神经发生障碍和神经可塑性失调密切相关。体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对自噬的活性均有调控作用,但mTORC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1)信号转导通路是自噬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调控通路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TORC1信号通路的激活是药物抗抑郁作用的必要条件,很多传统的抗抑郁药都对mTORC1通路有调节作用。因此,靶向调节mTORC1信号传导通路可以作为抗抑郁治疗的研究方向。目前关于自噬对神经元影响的研究报道具有两面性,自噬的活化对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还是加剧神经元的损伤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调肝方药四逆散对慢性不可预知缓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活性及mTORC1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以期探讨调肝治法抗抑郁作用的机理,论证“肝主疏泄”功能与细胞自噬功能的关系,为“肝主疏泄”生物学内涵的阐释和发挥提供新角度。
  方法:
  1.造模:研究对象选用Wistar雄性健康成年(6周龄)大鼠,总数为75只,按入组前1天的初始体质量值随机分配至空白组、模型组、补肾方组、调肝方组、健脾方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大鼠外,其余4组大鼠均接受为期42d的慢性不可预知缓和应激,应激内容主要包含7个项目,分别为禁食禁水(24h)、热烘(40℃-50℃)、冰泳(6℃-4℃)、电击(35V-55V)、夹尾(3min-6min)、束缚(4h-6h)、频闪(2h-12h),第1周每日给予1种应激,第2周每日给予1-2种应激,逐渐过渡到每日给予2种应激,每天随机安排应激项目,同种应激不得连续2天内出现,连续42d,建立慢性不可预知缓和应激抑郁模型。
  2.药物干预措施:补肾方组、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分别于应激前给与右归丸、四逆散、四君子药液灌胃来进行药物干预,其余2组予纯水灌胃作对照,连续干预42d。
  3.评价指标:
  (1)躯体症状指标:体质量。
  (2)行为学指标:选用旷场实验(评价大鼠自主活动)、糖水偏好实验(反映大鼠快感缺失与否)、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对各组大鼠行为学进行评价。
  (3)生物学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脑脊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含量及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含量;HE染色法、Niss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及尼氏小体情况;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中自噬及mTORC1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1.体质量
  入组前即CUMS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经过42d的应激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幅度远不及正常组(P<0.01);补肾方组、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的体质量增长幅度与模型组大致相当。
  2.行为学
  CUMS造模后,糖水偏好率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远远低于空白组大鼠(P<0.01);药物干预组中,仅调肝方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较模型组升高(P<0.05),而补肾方组、健脾方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从数值上来看虽较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也有所增加,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UMS造模后,旷场水平运动总路程的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旷场水平运动总路程较空白组大鼠显著缩减(P<0.01);补肾方组、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的旷场水平运动总路程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延长(P<0.01)。
  CUMS造模后,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时间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且时间因素的作用因分组的不同而不同,但每天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较空白组大鼠显著减少,目标象限路程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空白组大鼠显著缩短(P<0.01);药物干预组中,仅补肾方组大鼠的目标象限路程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大鼠有所增加(P<0.05),虽然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路程、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模型组相比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大鼠脑脊液中的BDNF、5-HT含量比较
  CUMS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脑脊液中的BDNF、5-HT含量均较空白组大鼠显著减少(均P<0.01);补肾方组、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经不同方药干预后均能有效逆转模型大鼠脑脊液中BDNF含量减少的情况(均P<0.01),除补肾方组外,其余2组大鼠脑脊液中的5-HT含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或P<0.01)。与调肝方组相比,健脾方组大鼠脑脊液中的BDNF含量减少,补肾方组大鼠脑脊液中的5-HT含量减少(P<0.05或P<0.01)。
  4.大鼠血清中的ACTH、CORT含量比较
  CUMS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ACTH、CORT含量均较空白组大鼠显著增多(均P<0.01);药物干预组中,仅调肝方组大鼠经方药干预后能同时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ACTH、CORT含量水平(P<0.05或P<0.01),健脾方组大鼠经方药干预后仅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CORT含量水平(P<0.01),而补肾方组大鼠血清中的ACTH、CORT含量未见明显改善。补肾方组、健脾方组大鼠血清中的ACTH、CORT含量和调肝方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5.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及尼氏小体分布情况
  空白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密度大,锥体细胞层厚,神经元结构形态正常,胞浆内尼氏小体深染,数量丰富。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出现明显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密度变小,神经元数量较空白组大鼠明显减少,锥体细胞间隙增大,神经元结构模糊,形态不规则,排列疏松紊乱,胞浆尼氏小体浅染或消失。和模型组相比,各方药干预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
  6.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LC3免疫荧光结果对比
  空白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中存在少量较暗LC3绿色荧光点;模型组海马CA3区神经元LC3免疫荧光亮度较空白组明显增高,绿色荧光点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组、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内LC3绿色荧光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调肝方组大鼠海马CA3区LC3绿色荧光亮度相对较暗,补肾方组和健脾方组亮度大致相当。
  7.大鼠海马组织中自噬及中mTORC1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比较
  和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升,p62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除补肾方组外,调肝方组、健脾方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下降,p62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上升(均P<0.01)。和调肝方组相比,补肾方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62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健脾方组仅p62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调肝方组(P<0.01)。
  结论:
  1.42天的CUMS抑郁模型大鼠脑脊液中BDNF、5-HT和血清中ACTH、CORT异常表达,海马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活性下调,自噬过度激活并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从而导致抑郁样行为学改变。
  2.经3种不同治法方药的药效反证,调肝方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总体优于补肾方右归丸和健脾方四君子,但未能有效改善大鼠的体质量及学习记忆能力,提示42天的CUMS抑郁模型大鼠证候以“肝郁”为主,同时兼有“肝郁脾虚”、“肝郁肾虚”,中医证候呈现出“因郁致虚,虚郁兼夹”的动态变化过程。
  3.四逆散抗抑郁效应机制可能与其升高大鼠脑脊液中BDNF、5-HT含量,降低血清中ACTH、CORT含量,激活海马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级联反应来抑制过度自噬,从而缓解海马神经元损伤有关。
  4.细胞自噬功能失调可能是“肝失疏泄”的微观病理基础之一,而“肝主疏泄”的生物学内涵可能与其介导mTORC1信号通路对自噬功能进行调控相关。
其他文献
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隆和定位了这两个家族的12个基因(PA28家族的2个基因和PA700家族的10个基因),取得了如下结果:1.结合猪EST数据库的信息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分离并鉴定了猪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α和PA28β基因(PSME1和PSME2)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数据库收录号分别为AF527990和AF527991.2.
学位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研究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不涉及DNA序列改变而基因表达持久变异并稳定遗传的现象,是目前迅速发展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三大研究领域: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以及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而基因组印记正是DNA甲基化修饰所造成的表观遗传效应的一个例子。基因印记是指来自双亲的等位基因差异表达,即只有父本(或母本)的等位基因表达而另一亲本的等位基因不
学位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18-22nt、内源性的、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miRNAs在动物睾丸的发育成熟、各种细胞的功能分化以及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miRNAs通过对关键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来介导精子生成的遗传机制的报道却很有限,有关猪miRNAs基因功能以及与猪繁殖性状相关的miRNAs也鲜有研究。因而,猪睾丸组织miRN
学位

药用真菌杨树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混合组分Yt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是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和刺激免疫双重起作用。本研究假设Yt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活性,有可能具有佐剂增强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在本论文中,对Yt作为灭活禽流感病毒H9N2免疫佐剂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离鉴定了蛋白质亚组分Yp是Yt中有免疫佐剂效应的有效成分,并最终鉴定了具有免疫佐剂效应的单一组分AAL。杨树菇混合组分Yt作为灭活禽流感病毒H
学位
本研究选取湖北欣华畜禽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欣华(土)蛋鸡配套系E系第一世代36个家系共1428只个体进行测定,收集7个连产性状及8个蛋用性状,应用Excel和DMU软件对其估计了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并利用分室模型(Compartmental Model)、伍德模型(Wood Model)及其修正形式模型和杨宁模型(Yangning Model)等四种模型,对欣华(土)蛋鸡配套系E系(以下简称欣华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是从附植前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或附植后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分离、克隆出来的,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的一种高度未分化的细胞。ES细胞具有全能性和多能性,是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等理想的候选细胞。除了某些品系的小鼠和人有较高的ES
学位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 bTB)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病,主要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 M. bovis)感染所致。同时,牛分枝杆菌是人结核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野生动物是牛结核分枝杆菌重要的储存宿主。目前国内外控制家畜和野生动物结核病普遍采用“检疫-扑杀”的措施,因此,准确及时的诊断结核病对有效控制该病、保障动物和人类
学位
梅花鹿为东亚特产,是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梅花鹿全身是宝,集药用、肉用、皮用和观赏用等功能于一身,如鹿茸、鹿血、鹿鞭等药用价值很高。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成员引起的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等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疫病之一。  鹿结核病的病原大多数是牛型分枝杆菌,
学位
目的:  实验一:通过收集骨肉瘤及癌旁组织临床病理标本,研究piezo1在骨肉瘤样本中的表达情况,阐述Piezo1与骨肉瘤发病的潜在关联。  实验二:通过细胞实验,观察Piezo1在姜黄素干预的骨肉瘤细胞系U2-OS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iezo1及姜黄素共同干预对细胞增殖、迁移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收集临床骨肉瘤病理标本,本实验共纳入5例骨肉瘤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
学位
一、研究背景公司治理改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作为在全球市场上的一种竞争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保证市场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二十年来,全球公司治理研究的关注主体由以美国为主逐步扩展到英美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已扩展到转轨和新兴市场国家。研究内容也随之从治理结构与机制的理论研究,扩展到治理模式与原则的实务研究。目前治理质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