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2O3电导气敏薄膜元件的开发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N_cntj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金属氧化物电导气敏特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得出--对气敏元件进行技术改造已是国内外的迫切要求。而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本文作者所在单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金属氧化物薄膜气敏元件的理论研究和相关试验工作,试图用金属氧化物薄膜气敏元件取代传统的TGS(瓷管,手工涂料,烧结,厚膜)气敏元件,并于2011年开始Sn02、ZnO薄膜气敏元件的试生产。本课题是在试生产中提出的课题之一:“开发新的薄膜气敏元件”。目的是研制开发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可实用的新型金属氧化物薄膜气敏元件,同时定型固化薄膜元件的生产制造工艺。Fe2O3是n型金属氧化物,其禁带宽度(Eg)为2.1eV,根据气敏材料基本理论:凡是Eg≥2.0eV的n型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均有气敏特性,所以Fe2O3是一种可以被开发的气敏基材料,而且目前国内外均无Fe2O3薄膜气敏元件及其相关工艺性能的研究。任何一类金属氧化物气敏基材料,均可以被开发为两类气敏元件:电导气敏元件和温变气敏元件。本课题研制的Fe2O3薄膜气敏元件属于电导气敏薄膜元件。本课题采用“溅射与光刻工艺相结合,使用Al为助剥剂”方案来研制Fe2O3电导薄膜气敏元件,给出了工艺流程方块图和示意图,固化后的工艺流程为:双绝缘衬底Si/SiO2/Al2O3制备、一次光刻制备Pt加热器和电极、高能粉末溅射气敏层、芯片和双点焊元件研制。在一次光刻中采用Al助剥剂方案,实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实用的一次光刻方案,其关键是在剥离中要去尽Al底膜,这样才能保证Pt电极与绝缘层粘附牢固;二次光刻的关键是去光刻胶,要求光刻胶去除干净的同时完好保留住气敏层(Fe2O3),多次试验摸索出最佳的剥离时间为(240±30)秒。对Fe2O3电导气敏薄膜元件(其中掺杂2%CeO2稀土元素)的测试,采用了比较简便的“闭室测试和针孔注入人造空气(有一定还原气体浓度的空气)”方法。测试的内容包括:(1)气敏特性:给出了Fe2O3气敏元件对C2H5OH、CH4、CO气体的气敏特性曲线。从气敏特性曲线中发现:Fe2O3电导气敏薄膜元件是一种选择性较好的酒(C2H5OH)敏元件,其工作温度大于500℃。(2)热特性:主要是给出某一热功耗Ph=Vh·Ih时的工作温度t0。t0是从温耗特性t℃~Ph曲线中查得。(3)酒敏特性:在300ppm[C2H5OH]/300ppm[汽油]人造空气中用函数记录仪测试得出。通过测试给出了Fe2O3电导气敏薄膜元件的下列特性参数:灵敏度Sn:3-4;选择性Sl:2.5;响应时间τs:<3s;恢复时间τc:<5s。
其他文献
针对便携式应用的单片集成超高频射频识别读写器,在最近几年引起广泛的关注。数模转换器是读写器芯片中最重要的电路模块之一,对整个读写器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读写器应用中
对收集和训养的4龄性成熟的裂腹鱼,首次开展该鱼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3组,一组全产,一组产80%,一组未产,获得人工受精鱼卵7 000粒,人工受精率83%.在水温改变12~16℃时,平
光分插复用器(OADM)是波分复用光网络的关键网元之一,基于波导光栅结构的OADM在新一代高速通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大容量、集成化、高速率全光网通信的关键节点器件
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罗红霉素胶囊治疗,实验组口服丹参
本文考虑了对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不同看法,利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解释了唐山地震的特点。从区域应力方向和应力释放条件上对如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问题
<正>采用 HPLC 方法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 YMC C18250*4.6mm,流动相为丙酮和水(V/V=83:17),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476nm,柱温为20
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各种冰箱、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电力电子装置等非线性负载接入电网使得电网的谐波和无功污染问题变的越来越严重。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作为一种新型的能够同时治理谐波和
《软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是著名作家方方的长篇小说新作,其所呈现的历史情状、现实境况、人性内容都异常丰富,所提出的关于记忆的命题也发人深省,这些都决定了《
<正> 1994年 Bayati 等通过13例尸解,并于临床进一步证实了乳房下皱襞处皮肤与肋骨骨膜及肋间肌筋膜间存在一束状纤维组织结构,并命名为乳房下皱襞韧带。1995年3月~199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