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防衰抗老成为研究的热点。衰老可分为两种: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是指生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退行性变化而引起的代谢功能的下降,从而出现的衰老状态。病理性衰老是指由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器官退行性变化。因此寻求客观的反应机体生理性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成为定量的分析个体生理性衰老的前提。目前研究者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衰老生物学标志。氧化应激衰老理论和非酶糖基化衰老理论是目前研究的较多的衰老理论。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产物。应用唾液中的某些成分来检测疾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唾液检测与血液相比取样方便,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测定血液、组织中的MDA、AGEs与衰老的关系,那么是否能通过测定唾液中的含量而检测人体的衰老程度呢?关于唾液中检测健康人的MDA、AGEs的增龄性变化尚未见报导。因此本实验研究唾液中的MDA、AGEs含量的随龄变化,探讨唾液是否能代替血液成为测定衰老的生物学指标。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健康成人血清、唾液中的MDA、AGEs的随龄变化,探讨其在血清和唾液中的含量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在血清和唾液中含量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唾液中衰老的生物学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人120名,分为20-39岁、40-59岁、60-79岁、80岁以上4组,每组30人。空腹取静脉血及唾液,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血清和唾液中的MDA、AGEs的含量。结果:1.血清和唾液中MDA含量:(1)60-79岁组及80以上组血清、唾液中MDA的含量显著高于20-39岁与40-59岁组(P<0.05),80岁以上组血清和唾液中MDA的含量与60-79岁组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40-59岁组健康人血清、唾液中MDA的含量与20-39岁组健康人血清和唾液中MDA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唾液与血清中MDA的含量存在正相关性,(r=0.79,p<0.01)。2.血清和唾液中AGEs含量:(1)80岁以上组血清和唾液中AGEs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组、60-79岁组血清和唾液中的AGEs的含量显著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组与60-79岁组血清和唾液中AGEs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唾液与血清中AGEs的含量存在正相关性,(r=0.90,p<0.01)。结论:(1)血清和唾液中的MDA、AGEs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唾液中MDA、AGEs水平有望代替血清中的MDA、AGEs水平成为衰老的生物学指标之一。